正面
这件铜熏炉(见图),炉身长24.4、宽18.2、高(含提梁)18.6厘米,总重1434克;炉盖长18.7、宽14厘米,重272克。整个炉盖、炉身布满了由捶揲、錾刻工艺制作出来的多种复杂的花纹,彰显了制作者高超的技艺。
侧面
“张鸣岐制”底款
炉盖正面是捶揲与錾刻出的镂空缠枝牡丹,侧周,正面、侧面各有两朵錾刻出来的点状花纹地缠枝莲花对称分布。
炉身斜溜肩,肩部布满珍珠地缠枝菊花,且两两对称分布。炉腹部分割成了八个冰裂纹地开光区域,遍布吉祥图案。炉身四个转角的地方各有一个相同的开光博古图,主纹饰都是梅瓶里插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边上还有宝剑等饰物;两个正面开光区域图案面积最大,花纹也一样,正中间是一头身披华丽服饰的大象,背着一个插花的花瓶迈步前行,寓意太平有象;梅花、松树、灵芝、仙草、山石等环绕在大象周围;左右两个侧面的开光区域花纹一样,都是灵芝、仙草、山石等。
炉底四周呈“回”字形内凹,形成圈足,炉底部中心捶揲有竖排繁体阳文“张鸣岐制”。查资料可知,张鸣歧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善制铜炉,用料讲究精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造型朴实而富于变化,纹饰多为冰裂纹及缠枝菊、梅、牡丹等,华丽精美。
这件提梁铜熏炉,富丽庄重,个头儿较大,主要由白铜制作(炉底是红铜),包浆厚重。尤其炉盖、炉身所施工艺细腻精心,在该铜熏炉外部很难发现接口处痕迹,只有沿内壁仔细观察,才可见细微的铸造范痕。这种制作技术主要体现了成熟于我国唐代的锤揲工艺,充分利用了铜质地比较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用锤敲打铜片而成各种器型和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