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金戴银”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物化表现,金银饰品,特别是银饰,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的一点点打磨、锻造的手工银饰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渐渐地,人们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寻找关于古代银饰的影子。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魏晋时期繁钦的《定情诗》,将缱绻浓情寄于金银璀璨的定情信物之上,令人满目生姿。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含羞掩韵的花季少女,多情洒脱的魅力少年,两情相悦,情定一生的场景通过定情物——古代银饰一代代流传下来,让现代人有机会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老银存世量较少。以前原材料较少,历代利用前代银饰品熔铸加工成新品,损毁不少旧物。清末民国的革新,女子剪短头发,改变了妆容与服饰,一些头饰、配饰渐渐失去用武之地,相应的工艺随之失传。解放以后,散布在民间的金银饰品被收归国有,大量手工艺人改行。加之上世纪五十年代,工艺精巧的金银饰品由外贸部门收购,组织出口换取外汇,使得大量精美的老银饰物流失海外。
文革时抄家所得的老银饰物,用白皮铅桶一桶桶运来,集中熔炼制成银砖。因为银饰有边边角角,戴着手套都会刺手,师傅们便先用火枪喷烧使边角熔缩,再统一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风行将银饰拿到金店换取黄金首饰的潮流,也将不少老银饰品送进了熔炉。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传统习俗被改变,机械化代替了手工业,更将银饰进一步推上绝路。所以现在对老银饰物的收藏,不啻为一种传统文化与工艺的抢救,老银饰品的价值应该被重新发现和肯定。
古代银饰有专门品种,如扁方、步摇、双尖、银锁、抓周、手镯、戒指等;还可细分收集专门题材,如双旗题材、八宝题材、神话题材、花草题材、动物题材、人物题材等;另外可从工艺角度分类典藏:如模压、錾花、镂刻、浮雕、花丝、镶嵌、鎏金、点翠、烧蓝、烤蓝等。这些具体的分类可以让普通藏家有自己的收藏方向,还可以接触其背后蕴涵的特殊典故与历史文化,使收藏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