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明嘉靖
“骚人遥驻木兰舟”,这是宋代马远绘画中的诗句,以其意境简约、超逸,成为后世许多瓷画的场景。马远的《秋江渔隐图》是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这首题画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无余。这和多少“青花客”的“遥驻”“春风”相协调,自成一种艺术的和谐之美。
图2 明崇祯—清康熙
图3 明崇祯—清康熙
图4 清顺治—康熙早期
图5 清顺治—康熙早期
图6 清光绪
图7 清顺治—康熙早期
图8 明崇祯—清康熙
笔者在《古画肆》中识得马远的《秋江渔隐图》,其画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许多瓷画(图1—图6)所演绎和运用。
马远是南宋宁宗时期的诗人画家,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
图7是清顺治至康熙早期的瓷画,画的正是马远《秋江渔隐图》的笔意。这块瓷片直径11、厚0.6厘米;青花瓷片的构图意境是对马远之画的瓷上演绎——山水小桥、山势树木、茅屋舟船、行坐人物、高天雁阵,可谓发色明艳、画面饱满。笔者见过马远的人物画,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优点想必被制瓷画工所领会并应用。
图8为崇祯至康熙年间的瓷片“秋江独思”,画面单纯简练,山石亭树,远山近水,在工匠笔下,人物独坐船头,有文人雅士之味。人物画寥寥几笔,其古代圣贤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蕴含其中。构图技巧和特定的山水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可谓独具匠心。
南京古陶瓷研究者叶伯瑜认为,明清时期有许多仿似马远“骚人遥驻木兰舟”的瓷画作品问世。他说,马远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诗人画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后世在大量瓷画中有“马远的影子”,可见,马远对瓷画的影响之大。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这些技法在后世的瓷画创作中都被工匠所吸收。
从这8枚青花瓷画上看,正如马远诗句的特点,笔法比兴并用,虚实相生,唤起我们的许多联想。马远在诗中称曹侍御为“骚人”,这是古代对诗人的褒称。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客人。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可以一面赶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春风无限潇湘意”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表现了作者怀念“骚人”之情!
诗人的无限相思而不得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这些瓷画引出许多古人与船的故事,我们总会将有舟、有山水的瓷画联想到马远,联想到“骚人遥驻木兰舟”这样的诗句,既有美好又有原诗隐含的一股悲凉之意。这类瓷画往往有大片留白与空旷,四周的山上或没有飞鸟的踪影;小路、小桥上人影孤单,或是人迹全无,只有在江水中的一叶小舟上,那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迎着寒冷的江风独自垂钓;四周的山连绵起伏,一弯弦月挂在半空,鸟鸣和思绪愔然流韵……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演绎瓷画,瓷画意境与文学的关系,也会给人一种愉悦身心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