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似乎是一个很奇特的王国,其建立当权者是卢水胡人,可是却又崇拜佛教。从而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很多佛教故事!在甘肃省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北凉时期的石塔,其独特造型书法,让参观者感叹不已。这就是北凉的高善穆石造像塔!
卢水胡建立的王国
北凉政权的建立者,是长期生活在河西走廊临松一带的游牧部族——卢水胡。这支游牧部族的起源非常复杂,最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晚一点也能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霍去病这次行动,取得空前胜利,为后来河西四郡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尽管河西匈奴的主力被击败,降汉,但生活在河西走廊南北两山中的山谷,三大内陆河下游,仍有大量的曾依附于匈奴的月氏、羯族、氐羌乃至匈奴人等。在漫长岁月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部族卢水胡。
汉末三国时期,卢水胡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形成三支以卢水胡为主体的多民族联盟。河西走廊中部西部的卢水胡以临松为根据地,势力再次强大起来。最终在河西走廊西部建立一个政权——北凉王国。
北凉的创始人是临松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卢水胡人长期在河西走廊生活,汉化程度很深。沮渠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从397年到439年,北凉王国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他们开辟了不少的石窟,尤其以凉州石窟最为著名,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天梯山石窟。
石造像塔上的书法
北凉王国不仅建了石窟,还修造了一批型石塔佛龛造像。据统计,目前出土的北凉石造像塔大约有14件。高善穆石造像塔就是其中最完整、最精美的一件。高善穆石造像塔出土于酒泉城南石佛湾子,是北凉时期佛教盛行在河西走廊的见证。
高善穆石造像塔,由黑色玄武岩雕成,高44.6、底径15.2厘米,由宝顶、相轮、踏颈、覆钵、经柱、基柱六部分组成,基座己佚。瓶形覆钵,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覆钵之上有七重相轮,顶端宝盖象征天穹,阴刻北斗七星。基柱八面形,高8厘米,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莲台,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36行,纪年为承玄元年(428)。此塔为现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高善穆石造像塔的书法。基柱上部为圆柱形经柱,高7.2、柱围46厘米,周围刻发愿文与经文三十六行,每行六至十字不等,一般为八字一行。其书法规整刚劲,为典型的北朝写经体,其文字内容在“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立此释文尼得道塔”之后为《增一阿含经 结禁果》中的一段,起自“闻如是”至“是各得道”。发愿文的纪年为“承玄元年岁在成(戊)辰四月十四日辛亥丙申时休息县高曩高宝合家妻共成塔身”。
北凉体,出自河西走廊的写经体
高善穆石造像塔上的书法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北凉体”。北凉体是北凉王国在大兴佛教中形成的书体,主要出现在与佛教有关的写经、石塔、造寺碑上,其时间为四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五世纪七十年代。北凉体和魏碑体、写经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凉体源自于隶书,正在向楷书的过渡之间,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书法史上称为“北凉体”。高善穆石塔上的北凉体,展现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风格。
高善穆石造像塔的北凉体的书法,其特点是结体继承隶书特点,较扁,向纵向发展;上窄下宽,呈梯形状。笔法上,横画两头向上翘起,起笔顿笔比较重,形成横画两头向上翘起的特点,收笔依旧是隶书雁尾。整个笔画较细,有书瘦通神之感,似乎和汉代隶书代表《石门颂》出于同源,或者学自《石门颂》,在魏碑的《元怀墓志》《张猛龙碑》中能看到这种瘦硬的影子。
这件石刻作品由于出土比较晚,故而保存非常完整,点画有力,用笔沉着,行距固定,字距自由,形成劲健犷悍的风格,显然这是受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给人一种瘦硬犀利、刀劈斧砍的感觉,同时线条上也有着强大的弹力。
北凉体书法分布主要出现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周边省区也有一部分。如今中原书家多认为,北凉体是落后文化形成,有人还甚至特地强调,文化发达地区对北凉的新书风的影响。
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理解!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文化最为摧残的年代。然而,甘肃的河西走廊,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并形成了五凉文化。
“五凉”,指的是从公元301年,张轨拥有凉州之地,314年,张寔改元永安,建立前凉,到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的一个时期。这百余年间,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地方性政权,其主要活动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谷地等处,后来被借指甘肃河西走廊一带。这五个政权中,除了西凉外,其他四个政权,都曾把凉州(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定为都城。
可以说,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是中原血战没马蹄的情形下,中国北方最为安静的地区。大量长安等地汉代文化的士人,趁乱逃到了凉州,故而保存了大量中原文化,同时融合丝绸之路上的其他文化,也是佛教东传重要路径。著名学者陈寅恪曾多次提到五凉文化的重要价值。在唐代时,长安、扬州、凉州为三大文化经济中心,这和五凉时期文化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北凉很崇拜佛教,他们出巨资在姑臧南面的天梯山,开凿了佛窟,这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天梯山石窟群,在佛教东渐中,凉州起着中转站的作用。他们在敦煌也修建了洞窟,至今人们还能看到北凉时期的敦煌的交脚菩萨。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在姑臧的徙牧犍家属及吏民3万户,被北魏迁徙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凉就此灭亡。北凉(397-439)传三主,共43年。北凉工匠将石窟开凿和佛像雕塑技艺带到了北魏首都平城,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多是北凉工匠及他们的传人所修建,促进了佛教的东传。自然这里也少不了北凉书法,北凉体自然也为北魏统治者所接受。
故而,北凉体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北凉体之后,出现了魏碑体。魏碑体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提倡汉化,发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大体分为平城(398年开始)和洛阳(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两个时期。其中出土墓志中的《北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怿墓志》《北魏高猛墓志》《北魏元肥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代表。
北凉体上承隶书,下启魏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学习书法,北凉体不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