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
古语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坏。”说的就是漆器。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涂饰木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
漆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是我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品,在商周时期漆器的品种和工艺水平登上了高峰,战国时期更加鼎盛,明、清时代则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后,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表面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像陶瓷和丝绸一样,中国古代漆器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近几年,雕漆很火。从深藏宫苑的贵族专享,到市场追捧的投资黑马,雕漆技艺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2006年,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这门古老的工艺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业内人士表示:“当代雕漆的精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名家雕漆作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雕漆艺术横跨千年,历来深受皇室贵族所推崇,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说到雕漆的历史,大概可以回溯到唐代,那时的工匠以刀代笔创造了这门伟大的技艺,宋元时期趋向成熟,在明清达到巅峰,尤以明永乐、宣德年间最为鼎盛,成为宫廷贵族享用的器物,比如“清之乾隆,酷嗜雕漆。宫中陈列之雕漆物品,各种皆备”。
从时代特征上讲,宋代讲求清雅、元代追求浑厚、明清趋向细腻,也正是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让雕漆艺术更加绚烂多姿。
相比于一般的漆器,雕漆工艺更加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着漆、雕刻、磨光等漫长而繁复的工序。其中,着漆可能少则数层,多则几百层,一天最多只能涂三层,一毫米厚的漆要刷十几遍,而且不能烘干或晒干,单从这一点来看,雕漆的时间成本就很高昂。
与此同时,雕漆更加注重雕刻,从平雕到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全靠手工雕刻而成,要“刀刀到位,不能悔刀”,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此外,生漆和朱砂全部为天然原材料,能够让雕漆作品历久弥新。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雕漆价值在国内的认可度一直处于低谷,相比紫砂、玉雕、木雕,其价值更是被大大低估。有业内人士指出,庄重华丽的雕漆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正逐步为社会所认识、所了解,这都会推动雕漆市场不断上扬,未来可能成为收藏市场上新的投资热点。
雕漆艺术跨越千年,当然不会缺席资本市场的角逐。早在2001年,香港艺术品交易市场就曾推出“中国漆器陶瓷及工艺精品”专场,市场反响热烈,其中,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1214万港元成交;2011年,明永乐剔红雕漆牡丹图盖盒以1186万港元成交。在香港市场大放光彩的同时,内地的雕漆市场却有些不温不火。1994年,清乾隆雕漆三骏盒以3.08万元成交,这大概算是雕漆最早的成交记录。
仔细算来,雕漆在内地市场的崛起不过四五年的光景。2010年,18—19世纪御制雕漆剔红群仙祝寿图座屏以2240万元成交,并打破雕漆作品的历史最高成交纪录。
虽然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髹漆录》中指出雕漆以宋代最贵,但多以金、银为胎的宋代漆器留存极少。所以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明清时期的雕漆作品几乎占满全席,相比之下,当代雕漆更是凤毛麟角。对于市场的这种表现,有业内人士指出,古代雕漆作品更有历史厚重感,价值已经盖棺定论,更有价值保障,而且皇室御制的雕漆不管是人工还是材料,都是不计成本的极致之作,所以更受藏家青睐。
当代雕漆的精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那些器型完美、漆质细腻、雕艺精湛的精品,尤其是名家雕漆的价值会越来越高,未来升值空间广阔,前景一片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