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线刻填金《月夜婴戏图》牌匾
http://www.socang.com   2019-10-31 17:18   来源:收藏快报 刘燃冰/陕西安康

 

 

图1 明末清初线刻填金“月夜婴戏图”匾牌

  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的百匾堂,收藏有一批历代匾额,其中不乏一些佳作,令人过目难忘。本文要介绍的这方明末清初时期线刻填金《月夜婴戏图》匾牌(图1),无论从绘画内容还是雕工水平上看,都令不少观者赞誉。

图2 石上“线刻”人物形象(拓片)

图3 墓室中的线刻画面

  该匾牌纵86、横198.5、厚6.7厘米;攒角边框,梨木质,宽9.4厘米;框内边起凸双弦纹,其间夹圆弧形条格;边框四角分别描金蝴蝶纹,四边框面描金缠枝连纹,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脱落。

  匾心香樟木质,地髹黑漆,左上角有月亮,意为月夜间,线刻填金、涂彩山水庭院婴戏图。在右侧楼阁下面,用三张着淡彩山水的画屏围成一舞台,其前面一着绿衣红裤的童子站在三足圆凳上,他对面前鼓墩上巴儿狗的表演鼓掌叫好;其左侧两个穿棕色花衣、着绿裤的童子也对小狗鼓掌;其前面绿衣红裤的童子,手舞足蹈,另一小童高兴地跪地拍手。中部右侧两绿衣红裤童子和一红衣绿裤童子,正在观看池塘盛开的荷花;中间五个穿绿衣红裤或红衣绿裤的童子,围住一小乌龟,指指点点逗着玩;左侧一穿绿衣红裤、一穿红衣绿裤的童子,正在对踢毽子。匾上方线刻描绘几座远山,山下是坡岸溪水、小桥、树木、湖石等。共刻绘六簇松树,六棵大树,似桂花和桑榆。

  整个画面上共刻绘15个童子,分四个场景,真是童真百态,活灵活现。儿童在嬉戏中表现出的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仅让人心生怜爱,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使之成为中国绘画中极受欢迎的画类。婴戏图绝非纯为“儿戏”,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写实的照片未出现以前,我们只能靠文字去想象古人之面貌和活动。然而文字的描写并不足以把古人的生活具体地表达出来,唯有绘成图画才能使当代人看到、感受到他们实际的形态。唐人在绘画婴孩的技巧上已有很大的进展,但婴孩仍然是仕女画的配角,未能独当一面。及至宋代,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的画作大量增加,黄宾虹《虹庐画谈》总括宋代画家选题之风尚为:“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可见婴戏图在宋代已自成一派,并成为受欢迎的画类之一。

  婴戏图,在明末清初绘有体育题材的古瓷片、国画、线刻牌匾等,题材中多有蹴鞠、踢毽子等游戏,蹴鞠就是踢球,踢毽子是儿童、妇女所喜爱的运动。它们都是我国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

  线刻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它靠光影产生,以光代笔,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有一种称为“线刻”,就是在石头上刻画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图2),这些形象都是平面造型,线刻是指刻意留下相当分明的线条品质。另一方面,直线刻线法在属版上所使用的钢针几乎可以像纸张上的铅笔一样容易、随性,所以当艺术家在石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时,可随着他们的灵感来调整自己的步调。

  隋唐两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之一,从墓室艺术范围看,线刻首当其冲成为出现在墓室中的最常见的雕刻形式(图3)。线刻多出现在墓室的石棺椁上,如隋代李和石棺、初唐李寿石椁、唐代永泰公主墓石椁等,少量出现在宗教与寺庙建筑之上,如唐代大雁塔门楣和门柱。这种形式基本上类似绘画中的白描,即单纯以线条来表现物像,其线条的粗细也没有大的变化,大致相当于工笔人物画的白描稿,基本上为平面表现,没有雕塑中的立体空间问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牌匾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