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山东济阳姜集乡刘台子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青玉鱼鹰佩
捕食与被捕食,构成了大自然的食物链,一直是大自然的永恒话题。在中国古代玉器中也偶尔会出现捕食者惊心动魄的捕食情形,这些古玉器中展现出的捕食画面,或是源自大自然动物界的写实,或是来源于先民的神秘活动,或是反映神话故事,其所展现出的“暴力美学”令中国古代玉文化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笔者试将所见具有代表性的几件玉器整理一二,向诸位读者朋友聊聊这些古玉中的捕食场景。
图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代春水玉饰
图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螭虎食人佩
图5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战国龙凤佩
图7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凤鸟践蛇纹绣图案
图6 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藏有凤鸟食蛇玉佩
图4 青玉虎纹钺,2017年香港佳士得
古玉器中最贴近生活、最为写实的动物捕食场景见于1979年山东济阳姜集乡刘台子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一件青玉鱼鹰佩(图1),玉佩长5.1、高3.6厘米,首部有钻孔。玉佩采用俏色技法,其中鱼鹰呈青黄色,鱼鹰体态刚劲,转颈回首,长缘衔鱼,收翅扬尾。小鱼呈深褐色,翘首摆尾,呈奋力挣扎状。玉佩完美再现了鱼鹰捕鱼的瞬间。在该墓葬共出土4件鸟形玉佩,唯有此件表现出鱼鹰动态捕鱼的画面。该玉佩造型风格与山东前掌大遗址中出土的商代玉器相类似,故有可能是商代玉器的孑余。这种直接取材于动物世界的捕食场景,在后世玉器中亦有体现,最为典型的就是辽金时期的“春山秋水玉”中展现春捺钵时释放海东青捕杀天鹅的画面(图2)。
除了表现现实世界的画面外,古玉中有的捕食场景还似乎具有原始宗教般的神秘色彩,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战国螭虎食人佩(图3),玉佩长6.2、宽3.8厘米,玉佩两面纹饰相同。器中部透雕一螭虎,身躯卷曲呈环状。螭虎头部伏于一赤裸的男子身上,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右爪抓住人的手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被吞噬的男子奋力挣扎。螭虎躯体两旁透雕两个带有飞翼的神人,神人面部与被食人的面部特征雕刻基本相同。该玉佩整体给人的印象一改高古玉器的庄重典雅而是营造出了恐怖诡异的气氛。
类似食人的画面还见于私藏之中,如2017年香港佳士得《养德堂藏中国古玉器》专场中,有一件标注“可能为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青玉虎纹钺(图4),钺长17.1厘米,顶端以细阴线刻绘了一斑斓猛虎口衔一戴冠的人头,人头脖颈处有四条极细的阴刻线垂下,似乎是表示滴下的鲜血。猛虎的颈部带有项圈,前肢也有箍圈,并且有器械在其脑后限制,由此可见这应该是一头被人驯养的猛虎。被驯养的猛虎自然不可能去大自然私自捕猎,虎口之人亦可能是被有意投喂给猛虎任其捕食。
这类虎食人主题在商代青铜器纹饰中较为多见,著名的司母戊鼎鼎耳外侧、妇好钺钺身均有发现,以及日本京都泉屋美术馆和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有虎食人卣。关于这一主题的人文意义,一直众说纷纭。有解释认为是用来威吓奴隶、压制反抗,表现奴隶社会的恐怖和压迫。也有学者结合良渚文化的中神徽纹认为这是在表现一种升仙的巫术主题。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曰“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即以虎噬鬼魅,借以震慑邪祟。这则文言史料与虎食人主题的纹样契合度较高,可能也正是该取意的来源。
海外博物馆所藏中国高古玉器中亦有捕食题材,较著名的有美国大收藏家温索普(Grenville L.Winthrop)旧藏,现藏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Fogg Art Museum)的一件战国龙凤玉佩(图5),玉佩通长13、宽7.8厘米,玉龙蜷曲张口,足段尖细,龙身钻有两个小孔用以垂挂,在一侧琢刻有“中廿廿三”字样。引人注意的是龙尾部雕琢有一凤首,凤鸟头顶羽冠,长喙衔一小蛇,似要将其吞食入腹。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中亦藏有一件独立造型的凤鸟食蛇题材造型玉佩(图6),凤鸟身躯大致呈“S”形,长喙衔食一蟠虺。凤鸟食蛇题材可能与先秦楚文化有关,在1982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有一凤鸟践蛇纹绣图案(图7),图案呈菱形,主题是一只张开双翅的凤鸟正在琢食一条蛇,凤鸟脚下还踩踏一条蛇。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墓中亦曾出土有一件攫蛇铜鹰方座。无论是衔食抑或是踩踏,都是表现出当时人对蛇类以及所代表的内涵的厌恶和征服。此外《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有“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山海经》的描述为这一题材不禁又增添了几分神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