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北齐白陶菩萨立像
我国的佛教造像是伴随着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后,开始了制造佛像的历史。东汉时已经出现,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造像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石窟佛造像、还有大量的寺院庙宇中供奉着的佛像。造像的种类有石佛像、铜佛像、陶佛像等。
图2 北齐白陶菩萨立像(有彩绘)
白陶佛教造像是指以瓷土为原料,模制成坯后入窑,经过低温素烧而成。胎体和表面均呈灰白色,出窑后再通身施以彩绘,是古代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素烧陶佛造像较为罕见,能见到的报道极少,迄今仅见于山东省和河北省,其中以山东省境内出土数量最多。从目前公布的考古资料看,山东地区此类白陶佛造像仅见于博兴、临朐和昌邑等少数地区,其中以山东省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较多,最为典型。出土白陶佛教造像大多为白陶佛像、白陶菩萨像、白陶造像座等。除原料为瓷土外,因模制原因,白陶佛造像形体较小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加上底座,通高一般不超过25厘米,小者不足10厘米。
白陶菩萨立像(图1),通高22.2、像高16.1厘米。像身正面为半浮雕,背面则较平坦,略凹凸不平,手指压印痕迹和布纹痕迹清晰可见。菩萨头后桃形头光与肩部相连。头戴花蔓宝冠,冠正中饰火焰宝珠,宝缯垂肩。面圆,长眉细目。上身裸露,戴项圈,披巾敷肩,臂垂于身体两侧,璎珞自双肩垂至腹前交叉,复分垂至近膝处绕向身后。右手半握贴右胸前,左手置左腿侧,食指与拇指间捻一宝珠。下身着贴身长裙,外敷短裙,裙上沿外翻,腰间束带。跣足,像身下端为半圆形榫柱,插在方形底座正中半圆形榫孔中的莲花座上。莲花底座下部为双层的叠涩方座,底座中空,上部圆形,饰覆莲瓣,正中有半圆形榫孔。
白陶菩萨立像(图2),通高22.2、像高16.1厘米。头光、姿势、装饰、尺寸大小与图1的白陶菩萨立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像表面仍保留有褐色彩绘,这也证明了确系存在佛像施以彩绘的造像工艺,看来,白陶佛并非以素面示人,原应有贴金彩绘装饰。
以上两尊模印白陶菩萨像均为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现藏博兴县博物馆,衣纹、头部特征一致,而且尺寸大小相当,显然系同模所制。为什么白陶佛造像体积普遍较小呢?分析原因:一是陶佛像体积小便于携带供奉,二是制作成本低廉便于普通信众购买祀奉寺庙。
白陶菩萨教造像虽然为模制,形态较小,但制作较为精细。菩萨衣饰华美、繁缛精细。贴金敷彩的华丽服饰,更是极其罕见,弥足珍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为研究佛教在我国及山东半岛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雕塑、佛教艺术、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