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遗址公园龙纹丹陛石
在南京的明故宫遗址公园内,陈列着许多雕刻精美、形体巨大的明代皇宫建筑石构件。其中有一块四边正方的巨形龙纹丹陛石十分引人注目。该石边长约130、厚约30厘米,上面浮雕刻着一只脸呈正面、容貌苍老的龙;龙的身体形如侧倾的英文字母“G”,呆板僵硬,状如死蛇,龙尾上长满须毛,四肢与身体严重不成比例,爪子也如鸡爪一样,背后的卷云纹单调繁琐,整条龙显得孱弱无力、虚张声势。公园的说明牌上标明这块丹陛石是明代遗物。
朱偰著《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书中记载的这块丹陛石
保和殿北门下的汉白玉石雕丹陛石
明故宫遗址公园龙纹丹陛石保存环境现状
明万历瓷盘内底的正面龙
清代龙纹图案线描图
清光绪青花盘正面龙纹图案
无独有偶,在百度网页上搜索“明故宫丹陛石”的条目,立即就会出现中国青年网在2017年3月25日发布的一篇新闻链接文章《全国文保明故宫丹陛石遭到破坏?》,文中一位先生称这块丹陛石是“明故宫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块明朝丹陛石”,并且还说“这块丹陛石上的花纹是正面龙,在明代之前是没有正面龙纹的,龙多是雕刻成侧脸;到朱元璋时期,朱元璋为了显示出自己的威严,才出现了正面龙纹”。
早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著名史学家朱偰在所著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书中也记载过这块丹陛石。该书的第48张照片中,朱先生拍摄了这块石头,命名为“明故宫玉陛”,并且还附了一段文字:“二十年前,明故宫遗物尚多;扬子江饭店主人之妻,系中国人,曾在今飞机场一带廉价购得玉陛、石狮多具,运至饭店存放,不见其攸关民族文献也。”从命名中可知:朱偰也认为这是一块雕刻于明代的丹陛石。
那么正面龙的形状真的是朱元璋时期(洪武时代)就出现的吗?这块丹陛石上的正面龙纹真的是雕刻制作于明代吗?如果不是,它又究竟雕刻制作于何时?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尚,总是会受到当时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社会风气、帝王喜好的影响;这种风尚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种固定的、独特的风格,辐射到当时工艺制造的每一个领域,并且每隔数十年还产生一些变异;这个风格就是文物鉴定中听说的“朝代气象”“时代特征”。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绪论中就说“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上的海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近。如此等等,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明代每一个时期的龙纹都有各自特色和规律,都可以在其同时代其他器物的纹饰上找到相同的对应;如果正面龙的形象在洪武时代就出现,那么同时代的其他物品如:铜镜、瓷器、石雕、木雕、书籍等器物上面也会有正面龙形象出现。但查遍各大博物馆所藏明代洪武时期的器物图片,均未发现有正面龙纹。
古陶瓷鉴定专家张浦生所著的《青花瓷器鉴定》一书第92页中,有一段记载:“(明代嘉靖时期)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同书的第124页,再次提到“正面龙从嘉靖到清康熙一直有”;同样,耿宝昌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的第141页也记载“万历时期,瓷器装饰工艺普遍地采用镂孔手法,正面龙纹及道教纹饰也较嘉靖时运用得更加广泛”。综合两位先生观点,我们可以知道:瓷器上描绘全体正面龙的形象,是明代嘉靖年间才开始出现,到万历年间才风行起来的,而在嘉靖以前瓷器上没有出现过。由此可以断定:正面龙的形象是明代嘉靖年间新出现的,此前没有,此后才被大量运用在各种器物上。
细观丹陛石上所雕刻的这个正面龙纹,丝毫没有明代龙纹那种瞠目圆睁、怒发上冲、身形矫健、四肢遒劲、爪如圆轮、尾如蛇蜷的形状,更没有明代龙纹威猛凶恶,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气概;而是目光呆滞、身体僵硬、形如死蛇、四肢细短、爪如鸡足、尾似扫帚,与晚清道光后期、咸丰、同治时代的龙纹十分相似,只是更加呆板、孱弱。根据文物鉴定中“同时代或相近的时代,其图案纹饰因互相影响,多趋相似”的规则,可以断定这块丹陛石上的龙纹雕刻于清代晚期。
有清一代,南京除了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这11年间被太平天国占领外,其他时期,一直处于清廷的有效管理之下;南京城内的明故宫是满洲八旗军队的驻防地,设置了将军和都统两个衙门,并且还筑了一道从太平门至通济门的城墙和居民区隔离开来,普通百姓很难涉足。那么这块丹陛石是否是当时驻防的八旗军瞒着百姓为他们的将军或都统雕刻的呢?
丹陛石又叫玉陛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正中镶嵌的一块巨石,上面通常雕刻有龙凤祥云和江崖海水的纹饰;文武大臣经过时是不能从丹陛石上踩踏而过的,只能从两边的台阶上下;即使皇帝本人经过,也是坐在舆轿上,由两侧台阶上的侍从抬着,凌空而过的。驻防在明故宫内的旗兵将军、都统在明朝遗留的玉陛上踩踩踏踏是可以的,但他们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让人重新雕刻一块来供自己使用,否则一旦被发现,就构成僭越大罪,不仅要丢官职,而且还要掉脑袋。
剩下的可能只有一种:这块丹陛石雕刻于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时期。
清咸丰三年(1853),在广西金田暴动成功的洪秀全一路北上,攻城略地,率领五十万农民军、一万余艘船,夹长江而东进,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势如破竹。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洪秀全随即丧失了斗志,将享乐放第一,他把南京城内的原两江总督府(即今总统府)作为自己的天王宫殿而大兴土木。由于南京城外有清兵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驻扎围困,建材无法从城外获得,洪秀全遂下令拆取了城内明故宫里大量的砖瓦和石料来修建自己的安乐窝。这块原本就在明故宫里的巨石,由于大小轻重合适,正是在这时候被为洪秀全修建天王宫而寻找建材的工匠发现,而在上面雕刻了具有典型晚清风格的正面龙图案。大约是因为兵荒马乱、百姓四散逃亡,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一时无法找到;也可能是工匠在威逼之下,心惊胆战,无法发挥技艺;总之,这块丹陛石上的龙纹雕刻并不细,甚至可说粗糙、劣拙。
至于这块雕好龙纹的丹陛石,是如何在天王宫建筑群中使用?如何又在太平天国灭亡后从被摧毁的天王府移回明故宫?抑或是雕刻好后因图案丑陋根本就没有运走使用而一直弃置明故宫遗址之内?等等一切的猜测,今天已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