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玉器纹饰特点
http://www.socang.com   2019-10-06 07:09   来源:中国收藏网

  一、明代玉器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历17帝、经276年,从明代文献来看,明代玉雕工艺特殊,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由于经济繁荣、西域交往频繁,从而使大量玉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地区。各级各阶层对玉器需求量变大,使得玉雕速度加快,产量变大,这样的变化既为玉雕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也改变了玉器作品的风格。不过明代 “造办处”制作玉器专供王公贵族使用,风格又有不同,明代官造玉器趋向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一脉。另外,明代后期偏向复古,各类复古题材作品叠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由于在人文与经济条件上的优势,创造出了精美秀雅的玉雕制品,被称为苏作,为明代玉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本文将明代几种常见玉器题材的纹饰特点整理归纳概括如下:

 

图片1.png

图1 明代龙纹带板,图片引自《中国玉器全集5》

 

  1.明代玉器上龙纹的具体特点

 

  明代玉器中的龙纹,同宋、元时期玉器上的龙纹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多用于皇家用具。龙纹多为侧面龙,龙头宽大,双眼均在一侧,即同一平面内。双眼为双圈眼或似龙虾眼;眉毛为卷丝眉,短而粗;龙的鼻、嘴宽阔,颈部瘦长,龙角从中间斜伸向后且多为圆柱体;龙头上的毛发初期向后飘拂且动感强烈、中后期逐渐向上、向后过渡,龙头前有毛发无规则地伸向四方;龙身多饰鱼鳞纹,还可见无纹及火焰纹等;明代的龙多腿长,小腿较细瘦,其上布满短阴刻线,关节处可见有细小涡纹或云头纹;龙尾呈花形尾,龙爪呈风车形,常见有四爪、五爪者龙与云是分不开的,明代玉雕中的云纹分为十字云、灵芝云、卷草云;龙纹也常与海水江崖纹相衬,其海水常以阴刻线表示,江崖常作浮雕状,并有山石相配。另外,明代玉龙中还曾出现过飞龙的形状,这种纹饰多用来装饰带板。

 

图片2.png

图2 明代玉麒麟,图片引自《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賣會》

 

  2.明代玉雕中的麒麟

 

  《说文》云: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佩戴雕琢有麒麟的玉器,多是带有趋吉避凶的愿望。明代的玉麒麟多做工粗犷、头似龙头,毛发似向前冲出,相貌凶猛、精神十足。眼为双圈眼,两角似鹿。身躯粗壮有力,其上饰鱼鳞纹作为装饰,尾部高翘,以粗阴刻线来表示毛发。麒麟多与火焰纹一起来表现。

 

  3.明代玉雕中的鹿

 

  明代的玉鹿,多作为主题出现在玉带饰上,其身居中央,并有仙草、山石相配,背景为透雕镂空几何图案。鹿头做工是继承元代风格而来,头尖、前额有骨骼感,鹿的嘴部、橄榄形眼及两鼻孔用阴刻线表示,鹿角向后,两耳耸起;鹿的身躯骨骼感较强,上饰“米”字纹和“水”字纹作皮毛状,四腿细瘦,呈行走状,蹄上部有毛发,腿关节装饰有卷云纹。或与老人相配,寓意福禄长寿。

 

图片3.png

图3 明代黄玉鱼,图片引自《嘉德2019春季拍賣會》

 

  4.明代玉雕中的鱼类

 

  明代玉鱼多作肥身鲤鱼,其头部偏大,嘴部向上噘起,眼形有圆眼、双圈眼等;身饰网状纹或鱼鳞纹,有做工细腻者,亦可见无纹饰者。鱼尾及鱼鳍张开,有花边,不似元代般作蒲扇状。玉鱼代表“有余”,或搭配以荷叶为“连年有余”之意,是比较常见的吉祥纹饰。

 

图片4.png

图4明代麒麟童子,图片引自《嘉德2016秋季拍賣會》

 

  5.明代的玉人及童子题材类玉器

 

  此时玉雕人物均为高尖头顶,脸、须髯较长、五官舒展,眯眼、菱形鼻、厚唇、两耳紧贴于头部,衣着为宽袍大袖、飘飘欲仙,衣纹由粗阴刻线构成,用“水”字纹和“米”字纹进行装饰。明代玉雕童子多为婴戏题材,精细者多选用和田籽料琢制而成,其特点为:童子头大、多有后脑壳、发髻多见双髻式与刘海式,戴帽子者多后有飘带。童子五官多集中在脸部中央,又俗称为“包子脸”,五官精致,眼睛做出眼皮、眼珠,两颊有酒窝,能表现出微笑的表情,其鼻子上的鼻头较大,俗称“蒜头鼻”,嘴为厚唇;上身穿长衣,后背有一中线,衣领刻画写实,下着长裤,鞋头上翘,两腿呈交叉状,身着长衣背有中线,制作技艺高超。

 

图片5.png

图5明代玉蝉

 

  6、明代的玉蝉及类似题材

 

  蝉,是中国古代玉器常见题材。由于蝉的蜕壳变化、居高饮露。所以被古人赋予两个寓意:一脱胎换骨、复活再生;二清高、廉洁、直言不讳。在六朝以前的玉蝉皆取上文的第一种含义。古代玉蝉按用途区分主要有含蝉、佩蝉、冠蝉。

  明清两朝的玉雕风格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开始趋于写实,该时期的玉蝉除仿古蝉皆为圆雕或半圆雕,造型写实立体感很强,明代眼睛是凸起的圆珠大目,主要有两种纹饰出现在翅膀上:麻点纹和两到三对的长阴刻线条。明末的玉蝉翅膀张开的更大。

  明清时期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日臻密切,各种造型的玉器层出不穷。玉质的茶酒具非常盛行。文人在书斋作画、书写,往往也用玉来做笔洗、水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器装饰陈设。

  在悠久的岁月中,玉器因外界的自然氧化,手的把玩,灰尘土壤,表面层层积淀,逐渐生成表面皮壳,这就是玉器岁月留痕的包浆。包浆,又称宝光、皮壳,是指玉器表面经日久天长的摩挲、氧化所形成的浆状光膜,其多出现于被长期使用接触的玉器之上。可以认为,包浆是一种特有的光泽,而非真有什么浆汁涂抹在玉器表面。

  一件玉器总有自己的整体包浆特征,那种因岁月流逝而留下的温润光泽,使人赏心悦目。如果我们借助侧光对整体观察,咫尺间其光亮必然是漫射样的,不会有一束刺目光亮直射眼内。那种温润熟旧的光泽,即使用牛皮抛光,也无法在咫尺间出现那种,精光深邃宝气四溢的特征。

  古玉的包浆柔和、自然、莹润,滑熟可鉴,幽光内敛且有古旧厚重之感,油润者如蒸熟的腊肠一般。古玉表面与包浆伴生的通常还有不规则分布的斑块状物(橘皮纹)和划痕乱线。

  从外表看,包浆使玉器给人一种陈旧的光泽感,手感熟透,幽光沉静,含蓄敦厚,让人知道它是历史的沉淀,饱含岁月变迁而显从容不迫。这种气质是新玉所不具备的,新玉与之相反呈现出一种刺目的贼光,肌理显得干涩,,色调显得浮躁,假的包浆在匆忙之中做出,与真的之间一定有差距,需要我们多摸索多思考,积累经验,久而久之会练就“望而却步”的本领。不过,不能认为学会看包浆皮壳,就一定可以辨别玉器的新老。玉器的鉴别和断代,远不只是这些,还要综合的判断和分析。玉器的玉质,时代的特征,外表的皮壳,沁色的自然,刀工的利落,包浆的温润,纹样的演变等等…

  综上所述,明代玉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将形制、工艺与当时商业发展及世俗化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虽显“粗俗”,却不“做作”,在影响了清代玉雕技术与风格之后,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作为鉴定时代特征的依据,引导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进。(谚语鸳鸯)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明代玉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