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遗“活得久” 传承人的答案是“闯市场”
http://www.socang.com   2019-09-19 17:00   来源: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记者王淳

 

 

蔡泽荣向参观者介绍非遗城口漆器

  如何让非遗“活得久” 传承人的答案是“闯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凝聚。在为期四天的第八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各种非遗项目闪亮登场,让观展市民品尝了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盛宴。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在当下、“活”得长久?在这届文博会,记者多天观察寻找答案。

  开州冰薄月饼、荣昌夏布、奉节夔梳、城口漆器……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各种非遗产品来到文博会。众多传承人也坐镇现场,亲自向市民展示非遗技艺。

  在这些传承人看来,非遗不应该活在过去,更需要通过动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得长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但也十分脆弱。”重庆山神漆器公司总经理、城口漆艺第二代传承人蔡泽荣说,“非遗”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如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不少都年岁已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接班人,传统文化就容易出现断层,面临“人走艺走、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蔡泽荣的答案是“市场”。

  “如果一门技艺只靠传承人苦苦支撑,甚至需要从事其他工作来养活这门手艺,那肯定是不长久的。”蔡泽荣说,在培养非遗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将非遗产品与文旅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让非遗产品搭上文旅产业的便车。

  蔡泽荣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城口漆艺为例,“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将这项非遗文化与市场结合,每一届文博会我们都没错过,就是为了向更多的市民展现这门技艺。只有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非遗‘活’得持久的方式。”

  本届文博会正值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月饼的相伴。开州馆就把重庆市级非遗冰薄月饼带到了展馆,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购买。

  “这也是将文化和市场结合得非常好的例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介绍,目前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为44个,市级非遗项目707个,区县级非遗项目3249个。

  “发展得好的项目,共同特点都是找到了和市场的结合点。”王发荣说,非遗一直来源于群众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后需要回归到群众的衣食住行当中去才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非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