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发夹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民间绣品在承袭和发展刺绣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澄城刺绣即是其中一朵激昂的浪花,独具率真淳朴之美。澄城刺绣多以子孙繁衍,功名利禄,祈福消灾为主要表现题材,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传统艺术,具有浓烈的乡土色彩。
图1 抹额
澄城位于渭北黄土坮原东北部,地处关中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原面广阔,沟壑纵横,宜农宜牧。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澄城的刺绣用途。如抹额(镶银、玉),也称额带、抹头、发箍,为束在额前的巾饰(图1),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最早应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避寒之物,《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条注曰:“胡广又曰:‘意谓北方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逐变成首饰。’”抹额形式变化多样,最初流行宽的,后来又崇尚窄的,还有在两侧多裁出两个护耳的款式。富贵之家的妇女在佩戴时,常点缀金玉珠宝翡翠等首饰。普通人家女子虽无昂贵之物缀饰,但手中的绣花针为其锦上添花。所绣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福禄寿禧、生活风情、动物花草等吉祥图案。图案趋向小巧精细,针工细腻,花形简洁明快,配色和谐大器,其施针用线和配色不拘一格,以服从于各种主题之需要,而各得其宜。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凤鸟寓意贤才,“丹凤朝阳”寓意盛世出圣贤之人,花丛中鸟鸣为声,“声”与“生”谐音,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如此等等的抹额均富有深刻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
中国数千年儒学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伦理教化深入人心,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也通过刺绣图饰表现得淋漓尽致。老百姓也借以日常用品来引导教育子孙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澄城妇女常用的发夹(图2),用于收纳梳头时散落下来的头发。发夹多为扇形,有夹层,上端有的还配有发夹盖。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地人认为头发掉下来了也不能随便扔,就把头发装在其中,这是孝道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发夹上人们借绣同音、谐音、民谚等图案来表达出各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希望生活的美好幸福。在这特定几何轮廓内,或人物或花鸟,亦动亦静,疏密有致,不仅在形式上产生了对比美,在内容上也是别有匠心:大公鸡立于牡丹花丛中鸣叫,公鸡鸣叫寓意功名,牡丹寓意富贵,组合在一起寓意仕途光明、富贵荣华。戏文典故、福禄寿喜等吉祥寓意主题尽现方寸之间。在简洁明快中蕴含丰富意趣,在矫健中透出灵秀,无不显现出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
澄城刺绣以自发性而产生,以自娱性而存在,以真情性而传承,它像山野的鲜花绽放在老百姓心田,又似发自肺腑的山歌尽情抒怀,质朴而淳美。虽然这些绣品的实用功能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它们却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与日俱增。当人们走过这一段岁月,回首往昔,再度重温这些正在远去的绣品时,既是对那些身怀绝技手艺人的一种敬重,更是对往昔慢节奏生活的一种誉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