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寸见方的一小本书,里面全是插图,底下配有文字。这一本本小人书曾陪伴过几代人的成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慰藉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心灵。
最初的文学启蒙
“艺术源于生活”,连环画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或取材于文学作品,或植根于民间传说,以此为基础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配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小孩儿们便像着了魔似的以此为乐。自然而然地,它被人们唤作“小人书”。
周作人先生在《小人书》一文中说:“马路边摆设一个摊,放着很多横长的小册子,八分图画两分文字,租给人看,看的偶然也有大人,但十有八九都是小孩,所以称作小人书是名副其实的。”它带给孩子们最初的文学启蒙、美术启蒙。多年后,人们追忆似水流年般的美好过往,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一切都已渐行渐远,只有这些日渐发黄的小人书,依然伴随着人们,那是永远都抹不去的儿时记忆、故乡情结。
连环画纵贯五千年文明,横跨东西方世界。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知,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巴掌大小的连环图画,图文并茂,一幅幅连续画面串联起一个个故事。使之成为建国初期主要的宣传方式和科普教育方式。毛主席曾说:“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要重视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工作。”连环画犹如一股涤荡大地的清风,吹遍全国各地。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率先创造了第一套连环画册。这套开天辟地的连环画包括《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和《红楼梦》六大部。这种上图下文,不识字也能大概看懂的小人书从此一炮打响,迅速走红。
一两分钱租上一本小人书,就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很多知识都是在看小人书的快乐中学到的。
连环画是一种特殊的情结,承载着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逐渐老去的父辈眼里,他们能穿越时光,重温儿时的童真岁月,寻回遗失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美好瞬间。
小书大学问,少年启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占领文化阵地,把连环画工作,作为一项十分紧急的任务。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指引下,电影《鸡毛信》中的海娃形象,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童年岁月难以忘怀的形象。这些形象最初出自连环画《鸡毛信》。
刘继卣创作的连环画《鸡毛信》,是根据作家华山的同名小说《鸡毛信》改编的连环画。描写了抗战时期,华北一个叫龙门村的地方,儿童团员海娃在给八路军送一封十万火急的鸡毛信时,与敌人相遇,海娃急中生智,将信拴在一头羊的尾巴下,最后将信件送到目的地的故事。连环画和电影,使得海娃机智勇敢的形象,留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里。
连环画《山乡巨变》,是我国连环画事业的高峰。贺友直的作品,不但影响了一代连环画的创作,而且对整个美术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的生活细节,贴切真实,妙趣横生。当年,为了创作《山乡巨变》,贺老更是两下湖南农村去体验生活。小小的连环画,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刻录下历史的脚印。
那个时候,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国家领导人,都对它爱不释手。毛主席在闲暇时间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它云集了上海30多位连环画高手创作而成。有7000多幅图画,115个人物形象。描绘了三国战场上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景象。《三国演义》连环画里人物的飒爽英姿。一度还是那时人们描摹的范本。
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国统区连环画画家的创作,鼓励他们以画笔为武器,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周总理日理万机,连环画带给他乐趣。一大批反映时代变革与风貌的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一幅幅连环画画面,如同黑白照片,显示着历史的冷峻,成为了几代人集体的记忆。
回首新中国连环画,在岁月的长河里。依然跳跃着金色的波光,珍藏在无数人的心灵深处。尽管它留在时光背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但书里书外的故事却依然精彩。
那些用心为我们带来知识和快乐的人和作品,终将留在我们心间,成为经典,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