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汉代灰陶博山炉
http://www.socang.com   2019-09-12 16:52   来源:收藏快报 王雪/河南新乡

 

 

  如图所示是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灰陶博山炉,为国家二级文物。此熏炉整体厚重,由盖、台、柄、盘四部分组成。博山炉通高20.5厘米,其中博山高9.3、口径12.1厘米,炉高11.2、底径1.7厘米,底盘直径19厘米。炉盖呈博山形,凸起山形纹饰间有树形图案,其间分布数个出烟孔。炉台近半球形,子母口,母口内敛,深弧腹,腹上部饰凸起弦纹,炉台底部有一柱状柄与底盘铆合在一起。盘底为浅折腹,敞口,平折沿,平底。

  从考古发现来看,博山炉主要流行于广州、湖南、湖北、江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到了西汉的晚期,博山炉的使用由社会上层发展到中层官僚地主之间,其传播范围也扩大到现在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

  博山炉实物在汉代已经出现,但在汉代文献中尚未见到“博山炉”的名称,目前所知最早记载博山炉的文献是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作九层博山香垆,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然运动”,到南北朝时,玄学盛行,魏晋风度形成,求仙思想尤其在士大夫和贵族中流行,博山炉因其独特的求仙寓意和熏香功用得到士人喜爱和推崇,文献中才始常见“博山”或“博山香炉”的名称。博山炉因其山形盖而得名,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炉盖、炉身、炉柄、炉座,有的博山炉还带有盘。炉身呈半圆形,上面有盖呈圆锥形,大多数博山炉是在圆盘上放一个承接炉身的直柄,工匠们以他们高超的技法在博山炉的炉盖上表现山峦、人物、鸟兽、草木、云气等形状。

  博山饰的兴起与神仙思想的发展和香料来源的扩大有着很大的关系。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先民的神仙崇拜思想,他们认为神仙住在巍峨陡峭的山上,古人对山的崇拜最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战国末期和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还通常将山描述通往长生不老的必经之地。希望能通过对山的崇拜使神仙降福于他们,最好能得到长生的灵丹秒药。古代的帝王对山也十分推崇,我国早在商周时期,上层统治者就有祭山的习俗。受此神仙思想的影响,山被人表述为高高凸起的形状,它和云气纹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汉代流行的博山饰,博山炉则被认为是通向仙境的支点。

  除了神仙思想的发展外,汉代香料来源的扩展也是博山饰兴起的重要原因。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产自非洲和西域的各种香料如檀香、甲香、龙涎香、乳香、郁金香、沉香、百合香等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运到了中原。域外的香料大部分都是树脂型的,与中国传统的香草相比,进口的香料不仅气味香浓,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树脂型香料与中国传统香料不同的是,树脂型香料需要充分燃烧,把香料放在炉内慢慢熏烧,一丝丝青烟从博山炉炉盖上的孔隙中徐徐飘出,烟雾缭绕,就好像在仙境一般,营造了山雾缭绕的神秘感觉。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山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