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一件直径11.3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以1.51亿港元成交;2010年10月,香港佳士得又以1.41亿港元拍卖了一件直径18.4厘米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槌瓶”。由此不难看出,世间难得一遇、被皇室视为“内廷秘玩”的乾隆珐琅彩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其在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魅力永存,且引得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珐琅彩开光仕女贯耳小瓶”(见图),高14.8、口径1.9厘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瓶敛口,直长颈,深腹,矮圈足外撇,颈饰两管状贯耳。全器外壁以珐琅彩用西洋明暗技法彩绘纹饰,腹部两面开光,彩绘西洋仕女戏婴图为全器主纹。外壁绘有各层纹饰,口沿下画两圈黑线,并以墨绿色为底,饰以圈点纹及图案花边,两贯耳亦配以同样颜色,并于上下端加饰黑线与圈点纹;颈部并以深桃红色绘饰图案化的卷叶纹。器腹两面开光,开光以类似西洋洛可可艺术风格之边框围起,营造出画框之感。开光内彩绘西洋仕女拥着一婴孩,后面立一幼童,背景为西洋建筑庭园。两开光内图案细节略异,布局略呈左右相反。器腹隙地彩画四季花卉及图案花边,足圈饰花。
从器物图案可以明显看出,这件贯耳小瓶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更引人注目的是,乾隆朝生产的珐琅彩器物,不仅数量众多、工艺精湛,更有诸多创新,而西洋人物画的流行即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
乾隆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与其他珐琅彩瓷人物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造性地运用了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物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其中最多的便是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圣母子图,以圣母和圣子为表现题材。这件珐琅彩瓷贯耳小瓶的图案,圣母子虽然形似西方人,但在神韵上却完全没有充分展示圣母的端庄与高贵,而是具有显著的世俗化特征,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母爱精神,并且还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有的吉祥文化色彩。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西洋人物画是乾隆时期清宫御制瓷的一大特色。从这些瑰丽的瓷器上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融合中西文化上的努力,也是中西艺术在18世纪的交流见证。它在深刻反映乾隆皇帝的西画观的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审美观照,因此,从乾隆帝西画观入手对其进行研究,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其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