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图笔筒
http://www.socang.com   2019-08-01 11:01   来源:收藏快报 李笙清/湖北武汉

 

 

  笔、墨、纸、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笔为之首,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尤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笔床、笔格,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因小巧精致、使用方便,很快便风靡一时,至明末清初时盛行,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长盛不衰。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铜、水晶、端石、玉、象牙、紫砂、翡翠和镏金等,以竹木笔筒居多。对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编撰的艺术鉴赏典籍《长物志》中称之“古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另载:“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其形状一般以圆筒形最多,上下径大体一致,也有六方形、菱形、梅花形、葵花形、四方形等多种器口,大小、高矮不一。笔筒传世很多,其身上精美的绘画图案,精湛的雕刻艺术,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瓷笔筒大多是由瓷画艺人用粉彩原料绘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或书法,或诗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后经过窑火烧制而成,色泽温润。瓷笔筒具有胎釉独特、瓷画精美等特点,现在见到的明代瓷笔筒多为上下直口和撇口,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体渐厚,器口露胎或施酱釉,题材纹饰以人物故事为主。到了清代,瓷质笔筒盛行,如康熙时期的青花笔筒,雍正时期的墨彩笔筒,乾隆时期的粉彩笔筒,山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是笔筒上常见的纹样题材,体现了各个时期瓷笔筒烧制的最高水平。 

  图中所示是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纹笔筒。器高15.3、口径18、底径17.6厘米。瓷质,圆筒形。敞口,直壁,大平底。内外施白釉,外壁绘五彩。口沿绘杂宝和锦地花卉相间,腹部主题纹饰绘四妃十六子于庭院中嬉戏玩耍。“四妃十六子”典故出自宋高承《事物纪原·帝王后妃·四妃》:“三代(夏商周)有夫人而无妃号,汉有贵人,魏始置妃,此夫人号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为四妃也。”十六子为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指古代传说中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此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贤臣,因各有大功,皆赐姓氏,故称十六族,也称十六相。康熙瓷人物题材种类繁多,四妃十六子为当时较为常见的高雅图案。 

  图案依筒身展开,只见四位女子和十六个儿童神态各异,女子丰颜高髻,长裙曳地,眉如弯月,气质高贵,有的心无旁骛地认真看书,有的神情专注地抚拨琴弦,有的一手托腮,一手展卷观画,形态逼真,呼之欲出。十六子有的听琴观画,有的对弈下棋,有的在一边嬉戏玩耍,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整理书籍,有的则在附耳说着悄悄话,一个个显得活泼可爱,童趣横生,形象生动传神。筒体满身绘画,除了一众人物,另有树木、花草、石案、几凳点缀,画面生动有趣,有着望子成龙、妻贤子孝的美好寓意。 

  清康熙年间烧制的瓷笔筒品种较多,主要有青花、斗彩、釉里红、豆青釉、乌金釉、祭蓝釉三彩、五彩等,以青花和五彩瓷最负盛名。装饰题材多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图案多为山水、人物、花卉及书辞赋等,丰富多彩。整件器物保存完好,胎质细密,釉色均匀,色泽五彩艳丽,显得端庄大气,体现了康熙瓷制作的精湛艺术。有这样一件人物众多、童趣横生的笔筒摆放在书案之上,朝夕相伴,着实为文房增添了无限情趣。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笔筒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