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大臣王文治铜臂搁
http://www.socang.com   2019-07-29 16:01   来源:收藏快报 廖文伟/湖南长沙

 

 

图1 臂搁正面

  臂搁昵称腕枕,很雅亮的名字,为文房用物。

图2 臂搁背面

  明代文学家屠隆著《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首次记述了臂搁,云“秘阁,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竹、木、玉雕皆有,长可六七寸,是作书绘画防手臂压着墨痕弄污纸张,枕搁手腕用的。臂搁饰以文字,或者山水人物乃至花卉为常见,像生刻铜臂搁则不多见。 

  笔者要介绍这件臂搁之前,不妨先来说一位乾隆年间的文化名人。乾隆年间,有个名声响亮的书法大家叫王文治,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了探花,入翰林院,为侍读,官至临安知府。王文治曾应杭州一寺院书《钱塘僧寺碑》,乾隆皇帝南巡时见到,驻足留连,大加赞赏。王文治书法笔势洒脱,结体内敛,既不疏落帖意,又无传统帖学的媚转轻滑。且其书小字又胜大字一筹,用笔淡雅秀逸,转圆折俊,气骨风神挟带清气,人见人爱。王文治20多岁便书名大噪,乾隆皇帝金口一开,声望更是大增。乾(隆)嘉(庆)年间,民间有“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三梁即乾(隆)嘉(庆)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梁巘、梁国治,书法皆名扬朝野,一王即王文治。可见,王文治书法十分惹人喜爱。日本人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当年来中国的日本文人和僧侣甚多,大家争相求索。时至今日,东京国立博物馆等一批院馆,仍然珍藏着王文治书法真迹。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臂搁,正是这个王文治的。臂搁长24、宽7、厚1厘米,錾刻的即王文治行书。臂搁正面(图1)呈琥珀色泽,油泥斑驳,背面褐灰色,古旧悠悠。整体包浆浑厚润泽,一看便知,是件有年岁的老古董。当日见到臂搁的那一刻,但见竹肌纵纹清晰可辨,字字刀口秀逸清俊,竟以为是斑竹雕刻,觉得苍劲气韵浓重,必是古董竹臂搁。不料一当抓起,立感沉甸甸打手,再看,竟是黄铜雕制,不觉顿生敬畏。刻铜如刻竹,艺人操刀技巧非比寻常。臂搁上雕刻着一段行书,为“右军每作一书,辄变一体,略无重复。此非有意为之,乃笔端造化。癸丑春日,王文治”,是王文治所著《快雨堂题跋》中评论书圣王羲之书法的一句话。字字洒脱见风神,刀笔深峻,圆转方折,点捺勾撇,一气呵成。如此刻铜削铁的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王文治崇尊右军书法,曾盛赞其“字势无美不臻”,节录《快雨堂题跋》一言请艺匠雕刻象生臂搁,日日不离书案,足见其虔敬至极。 

  臂搁落款“癸丑春日,王文治”。考王文治生于雍正八年(1730),嘉庆六年(1802)去世。生平逢有两个“癸丑”,其一为雍正十一年(1733),时年3岁;其二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时年63岁。显然,这件刻铜臂搁是王文治亲选文字,而后去书纸铺定制的。当在1793年他63岁时日,距今已200余年。倘若是他人仿王文治书法,落“癸丑春日,王文治”款便不伦不类,这是逻辑。唐代诗人郑谷说,“一句能令万古传”,指的是名家名句。铜臂搁上评述王羲之书法的这句话,只要黄铜不朽,自当在星移斗转中传承百代,岂不是更加的“万古传”吗? 

  铜臂搁不单弓背形状如竹,竹肌上的刷丝纹理亦条缕清晰,与真实竹肌竟别无二样(图2)。艺人匠心缜密,仿竹如生,倘若不上手,一不小心,便会让它瞒天过海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乾隆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