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虔诚与潘天寿的自信:大师心中的别样
http://www.socang.com   2019-07-25 15:15   来源:看航空

  张大千和潘天寿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师,由于各自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心性,成就了各自的艺术审美追求。张大千的荷花作品以韵取胜,充分展现佛家莲之高洁、和善重生的大爱之美;潘天寿的荷花作品则以气势震撼人心,表现出时代赋予的自强性格,和他发自内心的强大自信。二人荷花作品一柔一刚对比鲜明,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中刚与柔两个极端的典范,正因如此,特将这两位大师的荷花杰作进行对比欣赏。

  张大千一生钟爱荷花,用他自己的话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张大千爱荷、画荷不仅是因荷花形象适于笔墨抒发,和周敦颐《爱莲说》的简单影响。他爱荷、画荷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曾在21岁为逃离家事烦恼,在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他家原本信天主教,但他对佛教极感兴趣),“大千”这名字就是逸琳方丈为他取的法名。他短暂的僧侣生活造就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热爱,从他日后那么虔诚、执着地临摹敦煌壁画就可得到印证。莲在佛教中象征“净土”“再生”的生命涵义,深深影响了张大千荷花作品的审美,他的荷花作品多用素雅之色,表现荷的轻柔、舒缓、圣洁和清净,作品毫无躁气和造作俗态。无论荷叶还是荷杆以曲取势,荷叶卷舒有致,舒展柔和,荷杆更是修长柔韧的S形曲线,曲势、舒缓的造型与柔和淡雅的色彩将中国绘画的柔美表现到了极致,但他的功力做到了柔而不媚、柔而不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对画荷还有独到的见解:“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他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他说:“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还说:“画荷花的杆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花瓣)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当然这是他画荷的个人体会,不是绝对地让别人也要这样画,只是将书画同源的道理讲给大家。

  张大千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首先师古人心,而后细致观察写生。所以他非常喜爱养荷。他常年养荷、观荷,长期的写生观察使他对荷花生长规律极为清晰,但他认为:“知道花形容易,知道花卉的性情就困难了。”故此,他对荷花的风、晴、雨、露和四时、朝夕之情态做了更加精心的观察和研究。他通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完全将个人心性和荷花性情融为一体,成就了荷花高洁、和善、空悠的禅境。

  潘天寿的画荷风格则与张大千极尽柔美的面貌完全相反,他画的荷花刚直、强悍、壮美,从造型到用笔用墨刚至极点,荷叶造型方直,荷杆以方折直线取势,用墨酣畅、响亮、厚重,气势开张。潘天寿画荷给人以精简劲挺、刚直强悍的感觉。他的画面极简,但在构图的位置经营上极为用心、精致,分间布白非常讲究,黑白节奏强烈鲜明,构图极具平面构成的纵横美感。他的荷叶形象最具特色,高度概括不求形象的小起伏变化,阔笔直下酣畅雄放。

  潘天寿的画风完全来自于他刚直坚定的个人品性,他儿子潘公凯曾谈到他父亲性格时说:“他的谦和、木讷和他内心的一种坚强有力和自信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统一。”而潘天寿的这些性格完全来自于他的成长经历,他7岁时母亲去世,形成了早熟、寡言、独立的性格,加上他成长在国家受列强欺凌的时代,在潘天寿心里埋下了极强的民族自尊情节,他的人生历程造就了他绘画追求雄强、开张的风格。

  潘天寿主张:“艺术之高下,全在境界。”他道出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追求,说清了中国绘画的本质。他还强调:“笔墨精神的传达是中国绘画本质特征,中国画重笔墨、重神韵,而不求表面的形似……艺术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和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从他的这些观点出发,我们再反观他的荷花作品,会发现他的荷花充满生活感受和精神寄托,他通过荷花题材表现出内心自信、自强的中国人风骨。潘天寿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当之无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潘天寿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