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原始瓷:既有大国之梦,又重生活品质
http://www.socang.com   2019-07-25 15:02   来源:澎湃新闻


苏州博物馆讲述“大邦之梦”,呈现三百多吴楚玉器与青瓷

  正在苏州博物馆展览的“大邦之梦——吴越楚玉器·青瓷特展”,原始瓷部分的展品被分为“仿铜礼器”、“仿铜乐器”、“生活用品”三大类。展览中,既可以看到吴越原始瓷对同时代青铜礼器、乐器的模仿,又可以从生活器物中发现吴越当时的生活品质。那时,吴越地区就出现了原始瓷烤炉和用来熏香的原始瓷镂孔长颈瓶。

  吴越原始瓷在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能在吴越产生原始瓷,一方面和这里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吴越相对于楚来说,国立没有那么强大且产铜量很少,此外,丧葬观念的转化也是产生原始瓷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此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瓷器的产生最早出现在环太湖流域,特别是浙江。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越在瓷器这个门类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特别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带吴越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艺,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服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少发现,所见的也只有釉下饰印方格纹的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

  在当时,吴越地区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强烈影响,逐步形成吴越原始瓷、楚地玉器陶器为主的礼器制度。原始瓷礼器主要有:鼎、簋、盘、晅、鉴、壶、瓿罍等。春秋初期原始瓷礼器大量出现,至晚期已达成熟。

  原始瓷相较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器,有较高的可塑性,其表面泛出光亮的釉色,晶莹华美,观赏性高。它已然成为当时人们用作罐、碗、盘、杯、碟、盂、勺等日常器的最佳选择。葬器是生前礼制思想的延伸,人间荣耀成就的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形成了原始瓷配饰、兵器、工具等特有的葬器,皆仿铜器、玉器,是礼乐信仰在来生中的延续。

  原始瓷兽面鼎


 

  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中期 通高19.4厘米,口径168厘米,腹深8.4厘米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蔡家岙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方唇,上腹直壁,下腹弧收,平底,三矮蹄足。器腹中部附对称双耳,耳上部外折,中部有道竖向长方形孔。兽面稍残,与兽面相对一侧的外腹壁黏贴一只小兽。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轮制成型,兽面双耳及三足均为手制,然后再与器身相接,器耳和三足与器身相接处可见明显的粘结痕。外底有直径约7.0厘米的圆形垫具痕。器腹中部饰一圈宽凸弦纹,以凸弦纹为界,把器身外壁分为上下两部分。整器除垫具痕外,其余部分均施青黄色釉,釉层薄,胎釉结合好,有凝釉现象,凝釉处颜色较青。

  原始瓷兽面鼎


 

  原始瓷兽面鼎  战国 通高14.6厘米,口径13.4厘米,腹深5.1厘米

  1989年5月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张家葑乱竹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鼎为直口,平沿外折,浅直腹,平底,三兽蹄形足。一端口沿上置一高耸宽大的兽首,双目圆睁,额上塑一冠状纹饰。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口沿下置一走兽。另两侧口沿下设长方形附耳一对,附耳上端外折成曲折形。腹部饰有两道凹弦纹。该器胎体较薄,通体施釉,釉色青黄。

  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战国中期 通高19.2厘米,口径18.4厘米,腹深9.0厘米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何桥区平水镇蔡家番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微敛,仰折沿,方層,立耳,上直腹,下腹弧收,平底。三蹄足,足稍外撤。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轮制成型,器壁可见轮旋纹,三足手制,足上端可见与器身相接的泥痕。器身内、外壁及三足满施青黄色釉,釉层薄,有点状凝釉现象,胎釉结合好。

  灰陶鼎


灰陶鼎战国 高26厘米,口径16.8厘米,腹深13.5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砖瓦厂M1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盖隆起,饰两周凸弦纹,附三兽钮,盖顶饰桥形钮。敛口,方形附耳较直,深直腹,中部饰一周凸棱,圆底,蹄足长直,上部饰兽面纹。腹底、足内侧施黑彩。

  原始瓷豆


 

  原始瓷豆  战国 高11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9.5厘米

  1995年浙江省绍兴县福全镇洪家墩村猪头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圆唇,直口,浅弧壁,短把,喇叭形圈足。把及圈足部饰凹弦纹数周。内外施青黄色薄釉,釉层不均,局部已剥落。

  原始瓷兽首盉


 

  原始瓷兽首盉  战国晚期 高18.8厘米,底径112厘米,孔径约2厘米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华山D15M8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圆桶形,上部塑一兽首,耳鼻眼等五官及胡须清晰可见溜肩斜直壁,平底身饰5组凹弦纹,每组2圈,间以水波纹,最后组凹弦纹至壶底饰不规则的曲折纹,青黄釉已基本脱落殆尽。

  原始瓷兽首盉


 

  原始瓷兽首盉  战国晚期 高18.8厘米,底径112厘米,孔径约2厘米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华山D15M8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整器圆桶形,上部塑一兽首,耳鼻眼等五官及胡须清晰可见溜肩斜直壁,平底身饰5组凹弦纹,每组2圈,间以水波纹,最后组凹弦纹至壶底饰不规则的曲折纹,青黄釉已基本脱落殆尽。

  原始瓷缶


 

  原始瓷缶  战国  通高24.2厘米,长径46.3厘米 短径36.6厘米,底径23厘米

  2005年浙江省绍兴县陶堰镇亭山村眠狗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斜口外撤,颈部收缩,鼓腹斜收,平底微内凹,三蹄形矮足。上腹两侧对称置半环形耳一对,另两侧对称贴塑斯蝎一对。蜥蜴嘴衔缶口,前爪紧攀口沿,后爪及尾外伸紧贴上腹,作向缶内爬行状,造型生动逼真。口沿、上腹部及蜥蜴全身,戳印“C”形纹或两组反向“C”形纹构成的“S”形纹。内外施青黄色釉,釉层较薄。局部变形,口呈椭圆形。

  原始瓷(两件)


 

  原始瓷(两件)  春秋 高20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27.4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葑门葑红大队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直口,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以两个对称铺首衔环,整器体型硕大,造型规整。肩部及上腹部饰以梳齿纹一周。器表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良好,釉色匀润。

  原始瓷壶


 

  原始瓷壶  战国 高35.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4.3厘米

  2002年浙江省绍兴县滴清镇小步村瓦容山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盖已佚。器身为子母口,粗高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急收,平底微内凹。上腹等距安三半环形耳,颈部饰凹弦纹两周,肩、中腹和下腹部各饰云雷纹宽带一组。外施青黄色薄釉,凝结成聚釉斑点,釉面玻光感较好。

  彩绘菱形纹陶


 

  彩绘菱形纹陶  战国 高3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3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砖瓦厂M1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泥质灰褐陶。有盖,盖隆起,边沿附三兽钮。敞口,束颈,溜肩,鼓腹附铺首衔环,園底,高圈足外撇盖面饰几何云凤纹,颈、腹、圈足彩绘菱形纹,肩饰虺龙纹。

  原始瓷盘


 

  原始瓷盘  战国 高7.9厘米,口径28.9厘米,底径225厘米

  1995年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上灶村出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直口,浅弧腹,圈足外撤。口沿至上腹设附耳。耳面及外壁饰变体云雷纹。胎质灰黄。通体施青褐色釉,釉面斑驳。

  原始瓷勾鑼


 

  原始瓷勾鑼 战国 最大通高40厘米,把长133厘米,銎径13.9厘米;最小高24.2厘米,銎径2x79厘米,把长8.5厘米

  2000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陆顾家埠村石马斗西陕大塘出土,杭州市余杭博物馆藏。

  一套七件。口沿呈弧形,器身横截面呈椭圆形,向柄部渐收。柄部横截面呈长方形,分两段,向顶部渐收。器柄底部饰云雷纹,器身上两周云雷纹,下饰一周三角形内填云雷纹。施黄色青釉。

  原始瓷勾鑼


 

  原始瓷勾鑼 战国早中期 残高30厘米,舞修11.2厘米,舞广8.4厘米

  2007年浙江省德清县亭子桥窑址出土,德清县博物馆藏。

  于部残。平舞,弧于,合瓦形器身。插柄截面呈长方形,与舞交接处有方台。舞部与插柄方台上均饰云雷纹,器身近舞部处饰云雷纹与单线三角形,三角纹内填云雷纹。灰白色胎。内外通体施满釉,釉色青黄有玻光感。舞部有明显的支烧痕迹,插柄釉面光感较差,柄尖生烧。

  原始瓷镈


 

  原始瓷镈  战国 高15.3厘米,口径13厘米 高160厘米,口径14.7厘米 高15.3厘米,口径13厘米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工农砖瓦厂出土,杭州博物馆藏。

  器身椭圆形,平舞,平于,顶部有半形环钮。器身外壁划印蕉叶纹四组,呈方形分布。镈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行的礼乐器,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宴飨或祭祀时,常同编钟、编磬配合使用。本为青铜制,演奏时悬挂进行敲击。原始瓷镈是仿制青铜镈做陪葬用的明器,多出土于江苏、浙江境内战国时期高等级墓葬中,常与江南地区流行的勾鑼、錞于等乐器共同出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礼乐制度与越文化的交融。

  原始瓷甬钟


 

  原始瓷甬钟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工农砖瓦厂出土,杭州博物馆藏。

  仿造青铜甬钟烧制而成,合瓦形状,甬内空,衡有圆孔。甬部上下划刻两组蕉叶纹。

  甬钟的正面及背面各有枚18个,9个为组。表面可见施釉痕迹,釉层已脱落。

  原始瓷錞于


 

  原始瓷錞于  战国早期  通高4厘米,盘径19.6厘米,组高2.8厘米,于径22.8厘米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五峰鼻子山出土,长兴县博物馆藏。

  顶呈浅盘状,鼓肩,直简形深腹,平于。顶上有半环形钮,钮旁有一个小圆孔。顶与器身刻划“S形纹和“C”形纹。内外均施黄绿色釉,釉面润泽。灰白色胎。

  原始瓷钲


 

  原始瓷钲 战国早期 通高18厘米,舞修9厘米,舞广9厘米,铣间12厘米,柄长7.2厘米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五峰鼻子山出土,长兴县博物馆藏。

  缸体大部残。器身呈合瓦形。平舞,平于,圆柄,柄端为圆环。舞部以弧线四分,内饰戳印的“C”形纹。

  钲部在近舞处饰两周凹弦纹,内有戳印的“C"”形纹,弦纹以上刻划双线三角纹,三角纹内饰零星的“C”形纹灰白色胎,内外均施釉,釉青黄色。

  原始瓷鼓座


 

  原始瓷鼓座  战国早中期 通高32厘米,底径51厘米

  2009年浙江省德清县弯头山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座身呈大型圈足状,弧顶,周边折直,中空,底部开敞,顶部中心有长管状插孔,座身四周有等距离分布的4个大型铺首衔环,每个铺首的右下侧有一个圆形镂孔。灰白色胎,胎壁厚达2厘米左右。外壁通体施釉,釉层均匀明亮。插管和座身近底部拍印云雷纹,弧顶以四道粗凸弦纹分隔成内外五层区域,座身满饰蟠螭纹,颇具浮雕感。

  原始瓷罐


 

  原始瓷罐 战国中期 高29.6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9.4厘米,腹径40厘米

  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蔡家四小家山战国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方唇,广肩,鼓腹,平底微内凹。轮制成型。肩部附四个对称分布的铺首衔环耳。器表素面无纹烧成温度高,胎呈灰白色。施青黄色釉,局部无釉处呈紫褐色,可能是人工施加的陶衣。肩部胎釉结合好,有点状凝釉,局部有流釉现象,腹部胎釉结合差,局部严重剥落。

  原始瓷罐


 

  原始瓷罐 战国 高18.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6厘米,腹径27.6厘米

  征集而来,德清县博物馆藏。

  直口,方唇,鼓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对称置半环形耳各一,耳内衔环。灰白色胎,施青绿色釉。肩部和上腹部各装饰宽度不一的直条纹一圈。

  原始瓷双系水浪旋涡纹罐


 

  原始瓷双系水浪旋涡纹罐  战国 高15.3厘米,口径12.4厘米,腹径18.7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娄葑公社团结大队天宝墩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直口微侈,斜肩,鼓腹渐收,平底。肩部设置对称双系。颈部饰以水浪纹一周,器身饰以旋涡纹,系饰以织带纹。器表施青黄色釉,胎釉结合良好,釉色匀润。

  原始瓷镂孔长颈瓶


 

  原始瓷镂孔长颈瓶 战国早中期 高46.4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19.2厘米

  2007年浙江省德清县武康亭子桥密址出土,德清县博物馆藏。

  直口微敵,口沿下有一圈较厚,外观似盘口状,细长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与上腹部有两圈上下交又分布的狭长三角形镂孔。长颈近口沿处一侧有一叶脉纹,颈的下部以及两圈镂孔之间和上下侧饰有凸弦纹。青灰色胎,器表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色青録。

  原始瓷勺


 

  原始瓷勺 战国 长21厘米,宽7.8厘米,厚3厘米

  江苏省苏州市横山一号战国墓出土,苏州博物馆藏。

  长柄,一端为圆形凹槽,呈勺状,一端出尖。

  (图文大部分由苏州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原始瓷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