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心中的“萌宠”
http://www.socang.com   2019-07-19 15:14   来源:收藏快报 尹钊、胡尚花、金光/江苏

 

 

图1 汉画像石上的公鹿

  吉祥物又叫萌物,是人类原始文化的产物,是原始的人类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的人类原始的文化。在这种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首先以生存需要为中心,而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就形成趋吉避邪的本能的观念,以及美的享受。传统的宠物是指养着用于玩赏、做伴的动物,也指特别偏爱的东西。萌宠就是指通过艺术加工从而带有“萌”性特质的宠物。

图2 汉画像石上的羊

图3 汉画像石上的虎

图4 汉画像石上蹲坐的熊

图5 汉画像石上的猿猴

图6 汉画像石上的鸮

图7 汉代博局镜上的凤鸟

图8 汉代博局四神镜中的凤凰

图9 汉代四禽铜镜中的禽鸟

图10 汉代双虎镜中的双虎

图11 汉代单龙镜上的龙

  中国的祖先创造了龙、凤、麒麟等吉禽瑞兽,而且赋予这些东西一种象征的内容及意义,去满足人们内心祈福的心理需求,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但是大多是象征平安吉祥的动物或象形的图,比如龙、凤凰、喜鹊等。从生肖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肖都可以为吉祥物,而现在吉祥物都是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使它设计的意义更加深远,更加可爱;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平安而且快乐,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用以祈求万事顺利的象征物,而这些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的事物,我们便称他为“吉祥物”。就是中国最早代表人类精神文化的吉祥事物“吉祥物”,而且至今在中国仍然是吉祥物设计应用的主要图像,因为它们更能代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吉祥物是人们在事物固有的属性和特征上,着意加工而成,用以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由原物发展成为富于吉庆意味的吉祥物,采用的加工手法包括转化事物的属性、谐音取意、神话故事的口耳相传和艺术工匠的手艺技法。从这些吉祥物中,我们可窥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们共同珍视的事情。 

  各种吉祥物由原物衍生成富有吉祥意蕴,可谓意趣无穷。其手法之一是把事物的外形、特性或实用价值等属性,予以放大或延长,使之具祥瑞的涵义。本文,我们就以汉代人的萌宠为例进行说明。 

  汉代的艺术品都是当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多充满着奔放、浪漫、随心所欲的创作方法,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带入到作品之中。因此,就为世人留下了他们心目中的“萌宠”形象。这一点在汉代画像石上有着深刻的反映。 

  图1是陕西米脂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图中的中心是一头昂首的公鹿,鹿是象征长寿的,作者以流动的曲线衬托主题形象。图2是陕西绥德延家岔出土的汉画像石,其主体形象是一只健美的羊,在古代,羊字与祥通用,也就以羊作为吉祥的标志,其满布流动的云纹和各种祥禽瑞兽,更衬托出吉祥的气氛。图3是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出土,现实中的虎凶猛残暴,古人的虎是四神之一,而此图的作者将虎刻成了慈祥可爱的萌态,表现出让虎成为保佑众生的善兽。图4是河南南阳市麒麟岗出土的,一只熊蹲坐在地上,两臂左右伸举,注目张口,似歌似舞。在画像石中,人们刻画熊的形象,多是和睦相处,或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氏”有关。方相氏是一种神仙,敺疫,敺方良(魍魉),由此可知,熊是与辟邪除疫有关的,经过艺术的加工,此熊更显得憨态可爱。在汉画像石中,还有很多经过艺术的夸张表现出动物可爱的憨态形象,比如图5是由河南南阳出土的猿猴。猿猴灵活好动,常常是在林间跳来跳去,此图充分突出了其性状。也表现出人类对猿猴技艺的追求。图6是河南许昌出土的汉画像石鸮,此鸮威风凛凛,突出了其凶猛的特点,这也是当时人们表现出对这种精神的敬佩。 

  除了汉画像石之外,汉代铜镜上也曾留下宠物的痕迹。图7是一面汉代博局镜,镜中用了夸张的姿态表现出凤鸟虽简单,但很可爱。当然凤鸟也是保佑人类平安的四神之一。图8是一面汉代博局四神镜,图中的凤凰虽寥寥数笔却刻画出其生动形象的姿态。图9是一面汉代四禽铜镜,从图中寥寥数笔就体现出禽鸟生动的动态,图10是一面汉代的双虎镜,两只可爱的虎宝宝,谁能说它们不萌呢?即使现代的体育吉祥物也很难表现出如此的呆萌,当然这也表现出四神之一老虎可爱的一面。图11是一面汉代单龙镜,图案虽简,但是龙的勇猛姿态使我们不得不感叹汉代紫金工匠的高超技能。 

  各种萌宠虽然由原物衍生,但它的憨态更显可爱,并赋予深刻的吉祥意蕴,可谓意趣无穷。其手法之一是把事物的外形、特性或实用价值等属性,予以放大或延长,使之涵义更深远,从汉画象石和铜镜中的萌宠形象,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汉代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