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境——伯牙学琴
春秋时代著名的琴师伯牙,曾跟随大师成连学琴,三年后已达技巧纯熟之境,然而未能心手合一,还没称得上是学成,伯牙因此感到气恼。成连说:“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蓬莱山,我带你去找他吧!”师徒俩抵达东海之滨后,成连便将伯牙留下,独自前往蓬莱。据说伯牙在海边等待成连,一等便是数十天,独自留在海滨的伯牙,每日凝望大海,逐渐感受到周遭大自然的种种变化,兴起鼓琴,以琴音表达内心情感,终得心手相应,自此幡然顿悟。原来成连是要他在孤独之中感受天地万物,将之内化,才能臻至艺术的最高境界。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1)画一人独坐水畔,面对广阔的平远沙岸,人是如此渺小,可以想象伯牙孤身在海滨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时,或许也是这样的场景。而《平沙落雁》不仅是一首古琴名曲,也是中国古代绘画题材“潇湘八景”之一。曲子开头表现江畔一片宁静沙洲之景,一群大雁自空中飞过,“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琴音演绎自然景色,并表现怀有鸿鹄之志的高士内心。明代画家张路的《停琴高士》中,高士将琴搁在身后,席地远眺烟雾缭绕的山林,正如伯牙被留在海滨之际,想要超越自我,须先将琴放下,领略万物造化之奥义,才能成就非凡琴艺。只有当高士、琴与自然三位一体时,方能到达物我合一、与万物化合的精神境界。
1.傅抱石,《平沙落雁》,南京博物院藏
总有一人等你——伯牙与钟子期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成为一代琴师的伯牙,意外邂逅了他此生的知音钟子期。当伯牙以琴声表现雄伟的高山时,钟子期便说:“这琴音好像巍巍的泰山啊!”当伯牙正表现水声的时候,钟子期又能领会:“这就像汤汤的流水一样啊!”以至于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心到“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传说伯牙为钟子期弹奏的曲子正是他创作的古琴名调《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到后世便分为《高山》与《流水》两首。元代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图2)正是描绘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画中伯牙端坐大石上,袒胸露臂,将古琴随兴枕在膝上弹奏,伯牙对面正是钟子期,跷腿坐于石上专心聆听。此画以李公麟式的白描法画成,让人感受到故事的清新隽永,然有传说伯牙与钟子期相遇于山中,钟子期是一位樵夫,此处的钟子期却是文人打扮。
2.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元,故宫博物院藏
对许多文人高士来说,知音难觅,找到一个懂自己的人,何其困难,能够对着知音演奏,又是何其有幸。传为元代赵孟頫画的《松荫会琴》(图3)中,两位高士并肩坐于巨松下,一人弹奏,一人倾听,山石染以青绿,后方为一片空茫水域,对岸远山青青。山中会知音,独为伊人弹奏,是最幸福的事了。
3.赵孟頫,《松荫会琴》,元,私人收藏
怡志养神——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服膺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作风自由,经常饮酒过度,行为放荡不羁。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有以竹林七贤为主题的砖画(图4),此幅壁画由多块青砖拼合而成,每块砖上皆有模印浮雕细线,七贤呈列,以树相隔,他们坐于树下,行姿潇洒,最后加入一位春秋时代的高士荣启期,共八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中心人物,史载他是古琴鉴赏家、作曲家,亦是高明的古琴演奏家,他曾说平生只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便完成人生志愿了。与朝廷为敌的嵇康尔后被捕入狱,据说临刑前他唯一的要求便是弹琴一曲,可见琴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而南朝砖画中的嵇康,正是以坐在树下弹琴的形象出现。树下的嵇康袒露胸部,席地箕踞坐于兽皮毯上,他将琴架在腿上,正忘情弹奏,琴的造型、琴徽和指法都清楚呈现。
4.《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左)与模印砖画(右),“嵇康”,南朝,南京博物院藏
在古代,弹琴是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嵇康“少好音声,长而翫之”,《琴赋》中写到琴在他心中之所以冠于其他乐器的原因,只因琴声有洁静而端理的性质,声音清静而正直,又能“感荡心志”“发泄幽情”,并且能使人的德行更加完整,是君子不能一日所无的乐器。对嵇康来说,七弦琴就是他的知己,在他隐居的日子里,借由琴便能遁入另一个世界。“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嵇康抛弃世俗的追求,纵情山林之间,隽永的琴声,是他用来面对怀才不遇的人生态度。他认为最适合弹琴的情境是初春时节,携来朋友门生出去郊游,赏兰花、登高山、亲近流水、写诗,便是完美的春天小旅行。
5-1.金银平文琴,8—9世纪,日本正仓院藏
日本正仓院藏有一张9世纪入藏的古琴(图5),此琴以“金银平文”装饰,华丽非常,刻有琴铭:“琴之在音,荡涤邪心。虽有正性,其感亦深。存雅却郑,浮侈是禁。条畅和正,乐而不淫。”其表面有一幅人物图像,三位高士坐于树下,一人弹琴,一人拨阮,一人豪饮,颇有竹林七贤的不羁气质,其中弹琴者位于竹林之下,将琴搁在腿上弹奏,一旁小几上摆了书卷。他们头上有两位仙人骑乘凤凰飞过,四周充满祥云、凤凰、蝴蝶、孔雀、鸟类、奇花异草,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面唐代铜镜上亦铸有高士坐于竹林间弹琴的纹饰,与之相伴的还有太阳、祥云、凤凰、玄武、山海等代表古人天地观的图像,弹琴人物似乎象征着人与宇宙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5-2.金银平文琴面《高士弹琴图》
修身明心,天人合一
南宋夏圭《临流抚琴》扇面(图6)中,一位高士坐于水岸,面对潺潺流水弹琴,身后为一株松树与一间茅屋,他独自一人,身旁连陪侍童子也没有,似乎过着与世隔绝的山林生活,他的琴音只有自己倾听,亦被自然万物收纳,与流水共鸣,阐释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6.夏圭,《临流抚琴》,南宋,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杜堇《梅下横琴》(图7)则是画一位身在庭院中的文士,身旁有两位小童服侍,准备茶酒,他随兴地坐在一株高大的梅树树干上,古琴架在腿上与梅干上,望向远方的山景。身在尘世中的文士,以弹琴自娱,以琴音洗涤心灵的尘埃,冲破世俗的枷锁,回归自我本性,抒发内心情感。
7.杜堇,《梅下横琴》,明,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宫廷画家禹之鼎《幽篁坐啸》(图8)画的是一位真实存在的文人学者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是清代诗坛领袖。禹之鼎擅长表现人物真容,画中文士的面容即是王士祯的肖像,他在水岸竹林间,坐于一块大石上,右侧为一片留白水域,背景山色迷蒙。禹之鼎以柔软的柳叶描来画衣纹,展现王士祯翩翩的诗人气质。画中的王士祯将琴架在腿上,还未开始弹奏,一手抚须,一手放在琴弦上,似乎正沉浸在山林间的诗意氛围里。画上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夜间独坐深林,在幽静里观照自我,沐浴于月光下弹琴,是现代人难以体会的魔幻时刻。
8.禹之鼎,《幽篁坐啸》,局部,清,山东省博物馆藏
明代仇英《柳下眠琴》(图9)中的高士,坐卧在林间的一棵柳树下,他尚未开始弹琴,而是以手枕琴,斜躺在地上,面前摆了一张纸,展现其不拘小节的气质。他或许刚刚睡醒,正在寻找作诗的灵感,给人轻松惬意的不羁形象。
9.仇英,《柳下眠琴》,明,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画家王诜是宋代皇室的驸马,他热爱绘画艺术,亦是大文豪苏轼的朋友。在他的水墨画卷《渔村小雪》(图10)中,一片人烟稀少的苍茫雪山,仔细看,才见山谷里有渔民在活动,清静枯寂的氛围,显然是世外桃源;山的另一侧,一位戴着风帽的文士与童仆走在山间,童仆持着一把琴,他们身后有一道飞瀑,前方是古松盘踞的峭岩,更远处则是一大片江河水景。画里人物渺小如豆,像被巨大的山林包覆着,努力与自然共存,不知山中文士与童子要去往何处,或许是去与江畔舟中的友人会合,或许稍后不久,我们便能听见林子深处,画里看不见的某棵树下,传来琴声幽韵。
?10.王诜,《渔村小雪》,局部,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文∣李如珊
图∣本刊资料室
李如珊,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硕士,在古代艺术时空里游园、惊艳,于文字间曼舞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1.葛斐尔,《名画中的古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
2.林西莉,《古琴的故事》,台北:猫头鹰出版,2009年
3.贤之,《七弦味道:经典古琴故事》,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2019年7月刊。原标题:《观照自我,寻觅知音 古代绘画中的高士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