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齐白石是如何刻印的?原来有秘诀!
http://www.socang.com   2019-07-15 11:27   来源:王朝的密码

  大师齐白石是如何刻印的?原来有秘诀!

  夏廷献 文化影响力 今天

齐白石如何刻印

文 | 夏廷献

  曾听高人讲授“篆刻之道”的“秘诀”,说刻印就是用“铁笔”写字,先把印面用墨涂上,然后用刀刃直接潇潇洒洒地刻就是了。还说齐白石之所以能创出劲辣扑茂雄浑苍老的“齐氏印风”,“秘诀”就是“大刀阔斧”“单刀直冲”地刻。

  说的有理有据,不由人不信。但多年实践,总感到不完全是“铁笔写字”;总也“大刀阔斧”不起来;“单刀直冲”难以适应材质不同的印面。于是,开始怀疑这种“秘诀”的可靠性了。由于无缘目睹像齐白石这样大师的“刻印过程”,所以只能是在怀疑中慢慢摸索,强迫自己往“铁笔直写”“大刀阔斧”的篆刻之道上“靠拢”。但总也“靠拢”不过去,“潇洒”不起来。

  最近,有幸读到启功先生的随笔《记齐白石先生轶事》,文章讲述了他在十七八岁时,接触到齐白石的几件事。其中一段,专门记述了他向齐先生请教刻印的问题,解开了笔者心中多年的疑惑,原来大师的“秘诀”,并不是像传闻的那样“大刀阔斧”,那样“英姿飒爽”。全文照抄不便,笔者冒昧归纳为:“七步法”:(注:以下正文黑体字为启功先生原文。括号内为笔者妄加的“评说”,读者朋友若不愿意看,可直接读楷体原文。)

  一选石。先生到后边屋中拿出一块寿山石章,印面已经磨平,放在案面上。(先生后屋有多少种类、材质的石章,无法得知。但先生拿出-挑选的是“寿山石”,这说明先生喜欢或习惯用这种石料,也说明寿山石为“齐氏印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从事篆刻,研究并掌握“石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查典。又从案面下面的一层支架上掏出一本翻得很旧的《六书通》,查了一个“迟”字。(《六书通》放的位置和“翻得很旧”的样子,说明经常查看。这一次只查了一个“迟”字,是即将写的其它字较熟。由此可见,大师对不熟悉或不常用的篆字也是要查字典的,并不是对所有字的篆体都能牢记,随手就能写出。我辈俗人,把篆刻字典之类工具书放在手头,用时查查,以免出错,看来是完全必要的。)

  三书写。然后拿起墨笔在印面上写起反的印文来,是“齐良迟”三个字。(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把印面涂上墨,直接用刀刻--铁笔直写。启功先生的“亲眼所见”,抹掉了“铁笔直写”的“神话色彩”。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世上确有“铁笔直写”的高人。)

  四照修。写成了,对着案上立着的一面小镜子照了一下,镜中的字都是正的,用笔修改了几处。(把印面的“反文”用小镜子照成“正文”,“修了几处”,是个妙法,不知是师承或是创造,值得我辈效仿。一面小镜子在案上立着,说明经常使用--每刻印都这么照一照修一修。大师篆书水平很高,写完后还要“修改几处”,可见多么认真,又可见为了适应“图章”协调平衡--美的“构图”需要,印面上书的字是可以改动的,而纸面上书的字则是“落墨成形”的。这似乎也是印面书和纸面书的一个重要区别吧。)

  五实刻。即持刀刻起来。每一笔画,只用刀在笔画一侧刻下去,刀刃随着笔画的轨道走去就完了。刻成后的笔画,一侧是光光溜溜的,另一侧是剥剥落落的。即是所谓的“单刀法”。(“刀刃随着笔画的轨道走”,说明先生相当重视书写在印面上的字形字势--按设计的“构图”办,刀刃为笔画“服务”,而不是另刻笔画,随意驰走。用“单刀法”完成作品,是大师长期实践--琢磨透了“石性”的结果。寿山石性比较“燥”“脆”,单刀可以“创造出”笔画一侧光溜一侧剥落的效果。倘若特性是“肉”“粘”的其它石料--刀刃下去不起或只起“粉”不掉“渣”,“单刀法”恐怕也难以有“用武之地”。这是不是从中可以看出点“齐氏印风”为何古朴苍茫劲辣有力的“奥妙”?是不是可以得出“石性决定刀法”的结论?)

  六照改。这方印刻完了,又在镜中照了一下,修改几处,然后才蘸印泥打出来看,这时已不再做修改了。(又在镜中照!由此可见先生并不是“大刀阔斧”潇潇洒洒地“一次完成”,而是刻完后又对着镜中的“正文”“修改几处”才蘸印泥打出来看的。如果“打出来看”,有不满意之处,笔者猜想,大师仍然会继续修改的。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看来修修改改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

  七落款。然后是“边款”,是“长儿求宝”下落自己的别号。(一方印至此完成。“边款”是最后一道“工序”,倘若对前面的“结果”不满意,恐怕还会把印面磨平重刻。当然大师可能不会这样,我辈俗人不是常常如此吗。)

  原来齐白石刻印的“秘诀”,竟是“按部就班”“步步为营”!

  齐白石(1863-1957)比启功年长50岁,时年六十七八岁,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篆刻技巧炉火纯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是那么有条不紊小心翼翼地走完刻印的全过程,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怎能不使急于求成的我辈俗人汗颜。

  从上述的“七步法”中,从先生案下放着的《六书通》和案上立着的那面“小镜子”中,笔者看到了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老者形象;看到了在印面的方寸之间--大千世界中精心耕耘的大师风范;明白了“单刀法”是怎么创造的,“齐氏印风”是怎么形成的;同时,从那面“小镜子”中,也看到了好事者是怎样把大师涂上神话色彩以至于“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的。时下,“印坛”上一些浮躁身影的出现,恐怕与不合实际的传闻影响有一定关系。

  启功先生在文章中还谈到了,本来想从大师处看到刻印“奇迹”的,谁知看到了,结果却完全两样。齐先生那种小心的态度,使他反而失望,遗憾没有看到铁笔写字的把戏。启功老感慨说,这是我青年时代的幼稚想法,如今渐渐老了,才懂得:精心用意地做事,尚且未必都能成功;而卤莽灭裂地做事,则绝对没有能够成功的。这又岂但刻印一艺是如此吗?

  启功先生记述的齐白石的“刻印过程”和振聋发聩的感慨之言,值得我辈深思和牢记。看来真正的“篆刻之道”,是老老实实地学,精心用意地刻。一些教人“速成”的“秘诀”,多是不着边际的“妄语”,千万不可当真。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齐白石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