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暴力:如何解决虚拟现实的道德规范难题
http://www.socang.com   2019-07-15 11:27   来源:界面新闻

一名观众正在观看乔丹·沃尔夫森创作的《真实暴力》,这是2019年Dark Mofo冬季艺术节上展出的一件充满暴力色彩的虚拟现实作品。图片来源:Mona

  一天早上,Instagram推送给我的第一条消息是一幅印有七张血肉模糊的脸的图片。这张图是终极格斗锦标赛(UFC)总裁达纳·怀特发布到网上的,图片旁边写着:“托尼·弗格森最近交手过的七个对手。”字里行间难掩他的喜悦之情。

  我的Instagram推送中充斥着暴力图片,还夹杂着提臀紧身裤的广告。因为我喜欢武术,所以收到这些“相关”图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我来说,鼻青脸肿的图片与我的爱好再适合不过了。这是我根据自身情况的看法。

  然而,这些平面图片和我后来看到的虚拟现实形式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乔丹·沃尔夫森的《真实暴力》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Dark Mofo冬季艺术节展出的两部暴力虚拟现实作品之一。长达两分钟的街景视频中,这位艺术家化身为其中的虚拟人物,反复踩踏和用棒球棍击打毫无自卫能力的男子的头部。路过车辆中的人甚至都没有回头观望。只有你,戴着虚拟现实头盔看着这一切,却也无法冲进去帮助受害者。

  也许看待这段体验的视角不止一种。比如,我在想,观看暴力的虚拟现实场景是否能与阅读新闻中的暴力细节相提并论。人类会很自然地想到最糟糕的情况。我们会评估自己能承受的极限是多少,并想象死亡来临时我们作何感受。

  不过话又说回来,沃尔夫森作品的名称已经表达得足够明确了。正如他对《艺术新闻》所说:“你们也许会问,如果这段视频是虚拟的,那么它怎么可能是真实的暴力呢?其实,真实的暴力并非由受害者定义,而是由施害者定义的。这个施害者就是我。”

  他似乎在暗示,观看《真实暴力》就相当于在支持赤裸裸的暴力行为。尽管那个快被沃尔夫森打死的男子是虚拟的,但是从中获得快感的我们也成为了共犯。

乔丹·沃尔夫森的作品《真实暴力》中的场景。图片来源:Mona

  2005年,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希拉里·克林顿曾公开反对暴力视频游戏,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提议一项法案,即《家庭娱乐保护法案》,旨在立法禁止向儿童出售暴力游戏。

  如果按照希拉里的逻辑,即暴力游戏会滋生暴力行为,那么理论上来说,虚拟现实游戏应该会导致更加极端的后果(但是,有游戏评论员指出,技术尚未真正达到这一水平,相比之下,目前普通的视频游戏反而更为逼真)。

  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的哲学教授托马斯·梅青格尔曾警告《新科学家》杂志说,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都有更加巨大和持久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去个性化。2014年葡萄牙的一项研究发现,与2D相比,3D场景中令人不适的刺激会更强烈地激活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大脑右侧杏仁核。

  坦白说,观看《真实暴力》时,我希望看到受害者的眼珠被打飞,然而这一幕并未发生。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觉得:演戏就要演全套,既然都这样了,那么不如暴力得更彻底一点。然而,让我真正感到更加不安的是保罗·麦卡锡的虚拟现实实验《玛丽和伊芙》,这是一出美国西部风格的性心理剧。

  参加者戴上头盔前需要确认自己是否能接受儿童性虐待的场景。如果没问题,那么参加者透过头盔会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玛丽、一个少女伊芙。她们会不停地复制自己,直到把观众团团包围。一开始,玛丽对伊芙不怀好意,就像男人骚扰孤身一人的女人那样。

  “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儿来?”“你是笨蛋吗?”“去你的,伊芙。”

  接下来,她们把攻击目标转向观众,同时许多个玛丽和伊芙开始涌过来。“她刚问你话呢!快点回答!”

  于是你转过身,试图避开眼前这个人,却又发现身后冒出来另一个人。这是一种暴力——玛丽模拟出强奸伊芙的姿态——但是更令人不安的是隐含的暴力。在沃尔夫森的《真实暴力》中,你是旁观者。而在这部剧中,你受到了威胁。

保罗·麦卡锡的虚拟现实实验中的场景,图中人物是玛丽和伊芙。图片来源:Mona

  乔丹·沃尔夫森和保罗·麦卡锡这两位艺术家之前也曾探索过这些有关暴力的不同视角,而且奇怪的是,他们都曾使用过木偶这一形象。在沃尔夫森的作品《彩色雕塑》中,一个小男孩电动木偶在类似于泰特现代美术馆那样的地方被链子拴着肆意拖拽。沃尔夫森告诉《卫报》,并再次提到他在《艺术新闻》中发表的有关《真实暴力》的观点:“这是真实的虐待,而非模拟。”

  在麦卡锡的作品《长鼻子匹诺曹家庭困境》中,艺术家本人扮成匹诺曹,愤怒地把现场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又去攻击另一个匹诺曹。观众则通过与视频设备连接的匹诺曹面具观看该剧。

  应用场景是至关重要的。虚拟现实带来的不适感已经证明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不仅能用于暴露疗法——例如在安全环境中帮助那些因害怕灰尘和混乱而倍感焦虑的强迫症患者——也能加强共情作用。比如,2018年的一项研究让家暴者在虚拟情境下体验受害者视角。结果显示,施暴者识别女性面部恐惧表情的能力显著低于普通人,但是当施暴者处于女性受害者的角色中时,他们与普通人在这方面的差距就缩小了。

  或许观看暴力场景也是一种有用的发泄方式,即使当暴力以娱乐形式来呈现时也是如此。我就此联系了墨尔本的硬核摔跤手KrackerJak。他参加的自由式摔跤比赛会使用诸如钉枪、美工刀、带刺铁丝和棒球棍之类的道具。虽然比赛结果早已确定,但是观众仍然会去现场,只为从血腥的暴力场面中获得快感。他说比赛也是自己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我过去常想这是一种发泄,”他说,“而现在我不太确定。我读过一些东西,里面提到参加这类活动只会加强相关的神经通路,从而强化个体的愤怒感或暴力倾向。如今我感觉愤怒和暴力就在我的脑海中,我从事的暴力活动越多,我就越容易发怒和产生暴力冲动。但是摔跤比赛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让人欲罢不能。”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虚拟现实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