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油滴”一词,其名称主要来源于釉色上的花纹形状,即在瓷器(一般是指在盏或碗)的黑色釉面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叫法。这种斑点多呈不规则的圆形状,它们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可循,犹如密密麻麻散落的油滴,使人眼花缭乱。油滴斑实质是釉在高温下的一种结晶现象,烧成难度大,历史上成功烧制一件合格的油滴盏(碗)因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其成品率相对较低。因此品相完整、纹饰漂亮的“油滴盏(碗)”尤为显得弥足珍贵。
图2
图3
这是一只金元时期磁州窑的酱黑色“油滴碗”(图1)。之所以将其称为“油滴碗”,是与建盏相比较而言,前者为浅斜弧腹壁,后者为深斜弧腹壁,两者在外形上存在明显的区别。该“油滴碗”高6.2、口径17厘米,厚圆唇,口唇下内凹呈束口状,口沿下1厘米至圈足处呈浅斜弧腹壁,碗内斜内壁至碗心近似斗笠状,碗心下凹成圆形乳头状小坑,圈足较矮,挖足较浅不及肩,圈足底有较小角度的外斜修足(倒角)痕迹,足径5.5厘米,足内底心外凸呈圆弧状,其圆弧顶端有一不太明显的鸡心状的小突峰,涩胎处可见旋削痕和刮削痕,修坯随意草率,刀法自然有力。
该碗内施满釉,外壁上半部施釉,下半部至圈足及底足内涩胎无釉(图2),从露胎处可见其胎土泛白微黄,胎质较细腻。仔细观察,该碗采用了二次上釉的方法,即先在涩胎上施一层薄薄的酱色釉(也可称之为护胎釉),然后在此基础上又罩上一层较厚的黑釉,这可从碗的口沿和碗外壁黑釉垂流处与护胎地釉的不同釉色分辨出。由于釉层内薄外厚,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因重力作用釉水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在强光下呈酱褐色,外壁内层釉边缘部分未被外层釉覆盖部位也呈酱褐色,而碗外壁外层釉的边沿部位有明显的垂流痕迹且与内层釉存在明显的色差(图3),即内褐外黑。因此,该碗也可称作磁州窑“酱褐地黑釉银油滴碗”,他采用的二次上釉的方法与磁州窑“白地黑剔花”“釉下白地黑剔花”和“釉下黑彩”等品种,在工艺上相近或相似,前者是二次上釉,后者是二次上化妆土、在二次化妆土上再施釉和在涩胎上绘上设计好的图案并施上化妆土,然后再罩上一层釉。在这里用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之妙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一点也不为过。
磁州窑不仅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最知名的民间瓷窑,他的主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和磁县等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产品主要是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盘、碟、瓶、罐、盏、枕等。因磁州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其刻、划、剔、填彩、绘画交错使用,工艺繁复,产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而名噪一时并奠定了北方“瓷都”的地位。特别是“白地黑剔花”“釉下黑彩剔花”“釉下黑彩”等品种,更是磁州窑的名品而受到世人的仰慕。“酱褐地黑釉银油滴碗”作为磁州窑众多名品中的一员,其装饰技巧、施釉风格、艺术内涵及历史价值在磁州窑的同类产品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解读和认识。
两宋时期斗茶之风盛行,人们招待宾朋,品茗论茶,加之文人爱屋及乌咏茶成趣,对建窑黑釉茶盏推崇备至,从而使黑釉茶盏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而建盏自身所具有的一些排他性特点,尤其受到古人的钟爱。其最大的亮点是独特的釉色变化,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色,其空前绝后、变幻莫测的璀璨色斑纹,与人工彩绘及雕刻完全不一样,釉面是在窑内一定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天工”与“人工巧匠”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鬼斧神工”之作,因而十分稀少和弥足珍贵。如被称为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名品,更是身披炫目华丽的色彩、以难以人为控制的纹饰,散发和弥漫着神秘的艺术魅力,即使在宋代也被帝王及王公贵族、名流士大夫奉为高级奢侈品。而作为磁州窑“酱褐地黑釉银油滴碗”,虽工艺独特,装饰繁复,做工精细,纹饰漂亮,由于无法撼动建窑黑釉茶盏的霸主地位,无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而掩盖了自身的光环,阻碍了人们对其产品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进而使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虽然历史上建盏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并一时成为宋一代唯我独尊的不二选择。而作为北方最负盛名的窑场磁州窑,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自身的技艺优势,将建盏的美深度融合于自身的产品之中,探索烧制适销对路的黑釉瓷碗也在情理之中。“酱褐地黑釉银油滴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其釉面乌黑油亮,如胶似漆,胶质感极强,釉面呈亚光,其上布满着大小不一的颗颗油滴,油滴呈银灰色金属光质,它们相互依偎在一起,好似正在由高到低向碗心流淌积聚。磁州窑“油滴碗”虽不及建窑“油滴盏”名扬海内外,但该“油滴碗”也不失建窑“油滴盏”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它黑如松墨、厚如凝脂的釉面,配上银灰色的颗颗油滴妙趣横生,犹如黑夜中的繁星,在天空中闪闪发光,闪耀着迷人的艺术光彩;它又好像轻盈的气球,正在展翅飞翔,遨游蓝天,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它与建盏一北一南,遥相守望,惺惺相惜,各展风采,是北南窑口匠师技艺的大碰撞,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文化语言、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