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班簋 几经沉浮充满传奇的传世历程
http://www.socang.com   2019-07-10 17:16   来源:斗升小民看历史

 

 

  班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扬名中外、享誉全球的器物。此青铜簋有4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悬起,造型奇异罕见。器物腹内底部篆刻有铭文多达一百九十八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考证价值。班簋的一生,几经浩劫,濒于失落,命运坎坷多灾。在它即将进熔炉化为铜水之际,经文物工作者的及时抢救终获重生,以其高贵凝重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班簋的从天而降引起了各界一片哗然。在失散与复出的几十年间,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变故,这其中又发生过怎样离奇的故事?“班簋有着一段传奇的历史”,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对此感叹不已。要想解开重重的疑问,一切还需从三十年前的一个夏日说起。

  在我国“文革”期间,许多古代青铜器都被送往炼铜厂回炉重铸。为了保护珍贵文物,由市文物鉴定保护人员组成的“文物清理保护小组”负责到各废品收购站、炼铜厂搜寻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一九七二年的一天,文物清理保护小组成员照常来到北京金属供应回收站挑选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正值中午,工作人员利用午休时间仍在费力挑选,突然一个装满废铜破铁麻袋里的一些青铜碎片引起了挑选人员的注意。其镌刻的铭文以及表面的饕餮纹饰都符合西周青铜器的样式。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认定这是一件贵重的青铜器,于是,工作人员便加快脚步,捧着斑驳的碎片送到文物清理小组。经过铜器鉴定专家程常新先生的反复鉴定、考证后,初步认定它是清宫旧藏、西周时期的青铜簋,并决定送往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进行修复。

  然而,专家们在惊喜之余不得不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此刻的青铜簋已经四分五裂、残缺不全,。负责修复的赵振茂和霍海峻仔细查看了残损的班簋,令人庆幸的是大部分纹饰还保存,特别是腹内铭文,基本上保存下来了。但因底部铭文处出现孔洞而不全,修复还原的难度极大。参与修复的人员小心翼翼地用锡补平凹处,并根据《西清古鉴》簋铭拓片,经过整形、翻模补配、修补、对接纹饰、跳焊焊接、钢錾雕刻、除锈等多道程序后终于将其修复成器,再现了班簋昔日的风采。

  班簋重见天日令众多人百感交集,郭沫若得知后更是激动不已,特地撰写《班簋的再生》一文。贾文忠谈到,簋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当有重大庆典时都要铸簋等礼器来铭记。班簋的历史价值极为珍贵异常,铭文内记录的文字更是见证了件所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修复后的班簋,风姿令人为之赞叹。侈口,圆腹,低圈足,口沿下饰弦纹和圆涡纹,腹饰四组兽面纹,四耳上饰兽头,呈象首状,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状,底端向内弯曲长垂成足。腹内篆刻有铭文一百九十八个字,记录了周王朝时期毛伯班受到周天子的册封赏赐,追述毛公平乱之功。

  青铜班簋内篆刻的铭文末尾有“子子孙孙,多世(其)永宝”的文字。一般在青铜器篆写铭文时,末尾都要写上该器物的制作缘由,意为告诫后代,对器物要好好珍惜。班簋则要颂扬先祖的辉煌事迹,并让后世子孙,世世代代永远珍藏。如今班簋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珍贵的东西好像自身就具有一种难以摧毁的生命力,定会生生不息,让后人永世铭记。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