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 光纹铜镜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青铜器收藏环境遽变,出土的生坑器不可能在民间出现,而传世熟坑也已经大多数收归国有,所以一直处于低端藏品地位的古代铜镜,必然要成为青铜器收藏的替代品类而在八九十年代以后的收藏高潮中上升到广受关注的显赫位置。
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报告中可以推算,古代铜镜的墓藏数量并不稀少,只是由于历代对铜镜收藏价值的漠视,反而导致了民间藏品不断地流失,尤其是精品更为少见,这就为铜镜的收藏营造了一个最恰当的存世数量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个以铜镜的制造时代、制造精度和保存状况三位一体的藏品质量标准,从而满足了各种审美水平、各种经济实力收藏者的不同需求。
齐家文化 七角星纹镜
中国古代铜镜出现的时间跨度很漫长,从新石器时期晚期的甘肃广河齐家坪的齐家文化直到清代,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铜镜存世,只是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铜镜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如果我们从当今收藏的角度反视铜镜发生、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每个时期铜镜的工艺特征与文化特征的差异都表现得很明显,基本上不会发生时代的混淆。
上世纪的70年代中期,先后在甘肃广河齐家坪与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遗址各出土了一面青铜镜,齐家坪出土的是一面直径6、厚0.3厘米的素面镜,镜背有拱形环纽;而尕马台出土铜镜直径约9、厚0.4厘米,镜背铸有七星纹镜和两周凸起的弦纹,其间饰有直线纹和“人”字形弦纹,镜钮已残损,镜缘处有两小穿孔,两孔之间有一道浅沟槽,大概是穿绳磨损所致。
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是我们现代人根据后代的铜镜器形所命名的,根据对当时工艺水平的估计,齐家文化时期对青铜的处理应是最原始的状态,远达不到可以使青铜表面具有“鉴影”反射的功能。
通过对殷墟5号墓发掘出的4面铜镜在墓室厝置位置来看,笔者以为商代以前的这种被我们现在笼统地称为“铜镜”的饼状青铜器,绝不是真正具有反射意义的“铜镜”,而是一种纯粹用于随葬的冥器。
有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青铜镜可能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某种宗教愿望;也有学者认为圆形的饼状器就是太阳崇拜的象征。据目前所见断代比较可靠的殷商铜镜的纹饰而言,由多条短阳线组成的放射状阳光纹是商代铜镜的典型纹饰,这种纹饰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编制纹”。
从笔者所见不多的交易实物观察,殷商时期铜镜的镜面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光学反射方面的处理,很难使我们感觉到有镜子反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