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北京》
陆鸿年:(1914.9—1989.10)江苏太仓人。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副教授。195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先进文艺工作者 。 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辅仁美术研究会顾问。
《丰收的喜悦》
陆鸿年的祖先来自江苏省太仓县。他的祖父和外祖父清朝时均在北京当过高官。他的父亲在民国时期也一样是高官。
他这样回顾他的童年:“我们的欧洲友人有时候寄给我们一些贺卡,虽然我当时是个小孩,但也保存了几张基督教的明信片。其中我特别注意到一幅这样的画:耶稣祝福孩子。
当时我就问我母亲:‘ 为什么图中没有中国孩子呢?’妈妈说:‘耶稣爱所有的人,包括中国人, 但这幅画是欧洲人画的, 因此这个画家只画欧洲面孔呀。’那时我就说:‘我以后要画一些新的画,在我的画上耶稣也会祝福中国的孩子。’”
陆鸿年先在家里上私塾,后来他在新式的小学和中学上课。在上高中期间他参加了一个绘画小组。毕业后,陆鸿年于1933年考入辅仁大学的美术系。
在陈缘督等先生的精心培养下,绘画技法日渐成熟。在校期间,陆鸿年对中国壁画形成兴趣,一方面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知识,同时跟从奥地利籍的白立鼎教授学习西方壁画艺术。
1934年秋,受到白立鼐修士的鼓励并为圣诞节的画展画了第一幅有基督教特色的画。1938年为北京西郊北安河普照寺绘制《伎乐天》壁画。1939年师从黄宾虹攻山水。
1946年,陆鸿年毕业并在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后他成为辅仁附中的绘画老师,兼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所研究员。在此期间,陆鸿年与徐志华、王肃达等同仁,参与了陈缘督带领美术系师生从事天主教艺术本地化的创作,并多次举办圣艺术画展。
他们皆熟读《圣经》,矢志于圣艺绘画,风格特征兼工带写、精义传神,为中国文人画传统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
他于1950年4月8日加入了天主教并受洗。当年的一篇报道这样赞扬他:
“辅仁大学为鸿年崭露头角之基地,亦为造就鸿年一生事业根基的摇篮。时鸿年对壁画饶有兴趣,校中有白教授,系奥地利籍,教授壁画。鸿年固有心人也,常于课外独访白氏诚恳求教,白教授为其讲壁画技法,以及西方壁画的制作方法等,鸿年又多方找寻中国壁画资料悉心钻研。1936年毕业时,鸿年不但居美术系考试总分之第一名,毕业典礼上,校长陈垣先生当众宣布鸿年为本届毕业生之‘状元’。”(见柯博识《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25-1950〕》,第363页)。
在《辅仁大学师生书画集》中,收录了两幅陆鸿年的作品。其中有一幅反映天主教艺术的画作《提灯盛会》,是一幅以圣母子为题材的工笔兼写意人物画。然而,与西方基督教艺术画作不同的是,在这幅画中,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有些人曾这样评价陆鸿年的绘画作品:“陆鸿年的作品不多,但是其体现基督宗教艺术的画作却均为精品。陆鸿年作品中西合璧的风格与其先学山水画,再修油画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陆鸿年后来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以壁画名家,最可称道的一项事功,是1957年至1962年六次率队往山西芮城永乐宫,完成了永乐宫各殿八百多平方米元代壁画的临摹复制。
1975年又完成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壁画的临摹任务,发表了《法海神寺壁画》、《永乐宫壁画艺术》、《中国古代壁画的一些成就》等研究论文。
陆鸿年口述《我的壁画生活》一文中记道:
“1980年秋季,我奉上级指示接待法国巴黎国立人类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古壁画家汤令仪女士,座谈时,她了解到永乐宫壁画的迁移过程,不相信若干年后壁画能够完好如初,便和我打赌一瓶香槟酒,她说二十年后要和我同去永乐宫看望壁画是否有变化。我当时说,我们把永乐宫移到芮城重建,两地经纬度没有什么差别,温湿度相同,壁画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1981年,我乘工作之便,第七次去永乐宫,看修复好的壁画,旧地重游,再瞻壁画丰采,感到十分欣慰。回来后恰好又见到汤令仪女士,我说,这次要是打赌的话,再增加两瓶香槟酒,二十年后再去永乐宫,是万无一失的。”
永乐宫的搬迁,不是画家的决策,画家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平生所学全力保持壁画原貌。陆鸿年先生病逝于1989 年,没有等到二十年之后。但直到现在,壁画色彩依旧鲜明,会是陆先生所深信的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