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漳窑绿釉弥勒
http://www.socang.com 2019-06-17 14:01 来源:收藏快报 刘英杰/新疆乌恰
世人对漳窑器的轻视和误解,是由来已久的。殊不知漳窑器乃是和德化窑、潮州窑鼎驰并列的华南三大窑系之一。漳窑器创制于明朝前期,原始瓷器则可追溯到青铜器时期,因漳州临海,在宋元时期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外销瓷的重镇。正是在这个时期,漳窑器许是被两宋繁华精绝的烧瓷技术所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瓷器文脉和烧制技术。在艺术风格上,漳窑器终于在明朝初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潮州窑、德化窑不同的是,最早的漳窑器选择的是釉面呈现米黄色冰裂纹的各种生活器。这也是延续了其受宋元瓷器型古朴大方,不求繁复的特色。由宋及明,历经数百年文化熏染及海上贸易的活跃,漳窑器造型古拙、线条优美、风格典雅,不仅在器型上比较别致,但不失实用,同时在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沿海诸地,漳窑器不仅能够满足明清士绅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能满足其生活需求和猎奇思想。由此开始,漳窑器开始迅速崛起,开始与德化、潮州器并驾齐驱,可称为瓷器界的“华南三剑客”。
如图所示这尊清早期漳窑绿釉弥勒,尽管此物并非漳窑器常见的米黄色冰裂纹器皿,而是采用露胎绿釉,但是从整体用釉上还是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米黄色釉,这种绿釉点缀使得弥勒形象更加立体古朴,大腹便便,又憨态可掬。常有人将漳窑器与德化窑相比,评价漳州窑之轻率、粗陋,其实此为见仁见智之举。概览中华瓷器史,任何窑口的崛起与辉煌,都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且独树一帜的过程。漳窑之于德化,确实是有模仿德化的成分,但囿于烧制艺术以及瓷土、釉料、工艺、匠人等多方面原因,并不能完全呈现德化之“白”,却阴差阳错留有漳窑之“米黄”。这种风格的诞生似乎和“开片”的传说一样流于传说。但是在瓷器烧制中,诸多“三分人作,七分天成”的魅力,似乎也为漳窑的诞生埋下伏笔。
漳窑器自此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在明清风起云涌的波澜史上,可能随郑和下西洋便览东南亚风光,也似乎随着葡萄牙、西班牙海上贸易的兴起而游走欧亚。从考古发掘的成果分析,漳窑器多器型主要有碗、盘、碟、杯、壶、罐、瓶、炉、瓤、尊、佛像等铜礼器、文房用具及日用生活器皿。通过诸多比较可以发现,漳窑器中陈设供器类最为讲究,也是艺术成就最能彰显的地方。其观音、弥勒等人物雕塑十分精美,从此绿釉弥勒便可见一斑。
漳窑器与德化瓷、潮州瓷地处华南,各在一隅,有竞争也有磨合,从实际情况上看,德化白瓷的艺术成就难以企及,漳窑之早期“模仿”也难得其神,因此也从潮州器上借鉴了其青黄釉的特色。所以漳窑器长期寂寂无名,甚至被海外收藏者误认为“汕头器”,都是因为其家传“绝学”底色繁杂的缘故。但博采众长且风云际会者,终会有机会独领风骚。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廷势力在海上的衰退,民间贸易开始兴盛。且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德化瓷在“白”之外,潮州窑在“青白釉”之外,又开始钟意“青花”烧制,是以给了漳窑器米黄器、米黄点绿釉器的机会,漳窑器开始自成一家,开山立派,开启了瓷器史上自己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弥勒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