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珠宝爱好者或许都有过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裸石商品的经历:在搜索框中输入“彩色宝石”、“裸石”、“戒面”等关键词,按下搜索键不过转瞬,一大波色彩浓郁、内部纯净、切工精美的商品就立刻映入眼帘。点开一个链接,“合成碧玺”这个名词跃然而出,看起来,和商品流中的其他宝石并无二致,甚至可以说平平无奇,可其内里,却大有文章。
我们首先还是来熟悉一下天然碧玺的基本配置:
碧玺(Tourmaline)是电气石族中达到珠宝级的一个种类,从化学角度来说,属于硅酸盐类硼硅酸盐。因为含有铝、铁、镁、钠、锂、钾等多种化学元素,呈现各式各样的颜色,也被人叫做“落入人间的彩虹”。碧玺为三方晶系,无解理,硬度高达8,呈玻璃光泽,有典型的球面三角形断口和主面纵纹。内部常有气液包裹体和裂纹。
在中国,电气石被叫做碧玺的历史可说不上短。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载“碧霞玺一曰碧霞玭,一曰碧洗。”玭就是珍珠的意思。慈禧太后可以说是碧玺的忠实粉丝,尤爱桃红碧玺,以至于死后在棺椁中放置了百来块碧玺,腿两侧还要再各放一个碧玺西瓜。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通过蒂凡尼的采购渠道,慈禧几乎包揽了美国伊巴拉雅矿开采出的所有碧玺。
这几年,碧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日本。优质碧玺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还常常处于断货、缺货的状态,供不应求,导致了市面上鱼目混珠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人想,“贵的未必是真的,真的又非常昂贵,不如我就选择物美价廉的合成碧玺吧”,于是欣然购买了所谓的“合成碧玺”。但事实上,这些商品不是玉髓就是染色水晶,甚至可能是玻璃。
前两者鉴别起来并不麻烦。它们大多需要染色处理,这就必然会留下染色痕迹:仔细看颜色变化的地方,过渡往往很不自然,有裂隙的地方更是颜色聚积、非常浓烈。仿西瓜碧玺的玉髓和所谓的爆花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爆花晶是无色水晶在剧烈的热胀冷缩后,内部产生裂隙再经染色的常见仿冒品,沿裂隙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区分。彩色玻璃就需要多费些心思了,它和碧玺虽然看起来非常相像,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碧玺中到强的二色性很难被模仿。
还有一些碧玺,既不如优质的天然碧玺那样通透自然,又没有仿制品的特征,这个时候就很有可能是优化处理过的碧玺了。碧玺的优化处理主要是热处理、辐照处理和镀膜处理,都是在颜色和透明度上下功夫,或是要使之透亮干净,或是色彩艳丽。此外还有注胶,这样可以避免碧玺性脆导致的加工过程中的裂纹,但也有灌注式注胶以次充好的情况。
其实,碧玺的人工合成方式还是存在的,合成碧玺也确实进入了市场。碧玺的人工合成方法为水热法合成,物理性质与天然宝石基本相同,折射率、多色性、荧光反应都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密度略低于天然碧玺。大多数合成碧玺都是深绿色和红色,要注意的是它们净度非常好,看起来可以说是纯净无瑕,价格也非常诱人,在意纯净度的消费者很可能被这种“完美”吸引。
在最后,还是不得不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忙于挑选和鉴别,其实可能雾失楼台,反被此所扰乱,想要拥有一双慧眼,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依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