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紫砂从这几点做起
http://www.socang.com   2019-05-10 16:15   来源:紫砂之家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 

  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盖、钮、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盖的周圆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当代紫砂陶艺大师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部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 

  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则、柔、方、圆的各种姿态。

  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之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较量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或盎或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於从沏茶茗饮的方便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到美的本质以后才始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作出发点,才能中肯地赢得普遍爱好砂艺界的共鸣。” 

  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要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地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作具体范围的内容来考虑的。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料时,均说其含有氧化铁的成分,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也要看泥的优劣。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笔者个人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谈泊平各,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虽亦明白这个道理,但却是一味模仿古拙,结果反是“东施效颦”,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须知,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模仿是不可能达到古拙境地的。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盛开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变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 

  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经济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之作,伪造的质品屡见不鲜,造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鲜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紫砂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