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紫砂早期壶 它为何越来越贵
http://www.socang.com   2019-05-05 11:34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早期壶]一词具有台湾收藏家们共识出的多重内含意。 

  早期壶最早进入台湾的时间,约莫文革后不久,即由渔船夹带入台,在金门也因地缘极近亦可见其踪影。不多久时间,台湾的玩壶收藏家,即发现宜兴紫砂因其泥料特性与众不同,不仅是在茶叶冲泡上优点甚多,特别是其泥料是世界唯一可採泥片捏塑、镶接的陶土,比起灌浆或拉胚的其他陶土,在器形巧妙、艺术创造上有更多的空间。 

  其时虽已有紫砂二厂,但就当时而言其泥料比起一厂要低劣许多,对早已吃到甜头的台湾藏家,向来不列入收藏考虑。我虽然不知当时二厂年产量多少,但二厂的东西甚少流入当年台湾紫砂市场,若仅谈量之多寡,二厂的东西在台湾是相当稀少。换言之,早期壶经由各方收藏家的相互交流与讨论,[早期壶]一词具有下列的共识: 

  1.年代上指文革后1976年至1980年代初期,亦不少人认为至1985年,这段首尾时间的东西,还未受到诸多非紫砂本身因素造成壶品与质的下降。 

  2.早期壶专指是宜兴一厂的东西 

  3.早期壶按藏家的经济能力与壶品的高低,最常见的就是商品壶与样板壶(闽语甚难按音翻出,暂取同义字).泥料上只有练土的高低,但都具有同一年代泥料的共同特色。 

  何以当时二厂的东西甚少看见,理由亦很简单。 

  举世的古董、艺品市场,名家辈出、精品大量出现。当市场真品仍不少时,仿品与次级品是没有生存的空间。 

  台湾的早期壶市场,亦无不同,首见爱好者越来越多,启动了价格的上涨,壶品大量输入台湾、价格利润空间加大,几项因素交互影响,最后必是走至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当年早期壶市场之热络,真是「一日叁价」可形容。 

  在供需失衡天平上,逐渐倾向于供不应求时: 

  1.除了继续向宜兴购入新壶,某些壶商开始向日本、东南亚搜购宜兴同时期出口的紫砂壶。数量之大,可从经歷一二十年后,对岸经济起飞,不少紫砂爱好者大多未曾见过此时期之品,而窥知一二。当年早期壶各种档次的壶几乎都在台湾收藏家手上亦不是浮言。 

  2.即是较一厂商品壶档次更低的二厂壶进入台湾市场,但大多玩家、藏家甚难接受此类商品,不是停止购买,就是转向其他收藏家搜购,亦间接刺激了价格继续上扬,逐渐形成仿品出现的温床。更有少数藏家开始转向老壶、古壶的赏玩、收藏。彼时,老壶、古壶就市场经济眼光看是新兴、名不见经传的新东西,不少情况是壶商採购时一起算整批货时的塞牙缝品。 

  顾景舟先生亦曾说过紫砂市场的重新活络,台湾紫砂爱好者功不可没。据当年曾经歷过的朋友说,当地台湾壶商之多,一个小小的烧窑村落已经四处可见台湾流行的卡拉OK店,整村的经济就此发展起来,后来甚至带动比此村大了许多的宜兴市。

  一如所有的流行品的生命过程中必见的元素,疯狂喜好、购买人不断有新加入者、海外货源开始枯竭、藏家们彼此相互买卖的涨价动力。邓小平主政后的改革开放,紫砂界亦开始出现个体户大量生产厂外壶及仿品,更加混淆紫砂市场真伪的辨别,一厂所谓的白标、金标至后来的雷射标,即是针对个体户仿制品的自保动作。诸多因素让紫砂市场走向下列景况: 

  1.高档次壶品的高利润空间,促成仿品的出现 

  2.宜兴叁、四、五厂的成立,以应付台湾的大量需求,开始在泥料的前段工序上偷工减料。据我所悉,最离谱的时候,从挖出到烧製成,最多不超过半年。一般的商品壶品质江河日下。 

  3.虽然每人的道德观不同,但不少工艺师的製壶,受利润所吸引,大量生产代表了大把钞票入袋,从「样板壶」到后来所谓的「名家壶」其品质亦开始下降。平心而论,台湾早期紫砂市场是被壶商自己缺乏远见的眼光与手法,加上台湾经济力受政治操弄而衰煺,彼此推波助澜下整个早期壶紫砂市场就此崩垮。 

  后期出现的所谓保证书之类推销手法,亦成了反证当年市场的混乱。但紫砂壶终究是具有生活用品的实际性,崩盘带来的好处即是趋离了投机份子,紫砂的制程工序,又回到正常状态,90年代即陆续出现泥质与工艺具有一定水準的壶品。 

  至于今日许多市面上流通的所谓早期壶,则多是更后期近2000年的仿品了。虽是在泥质上亦无不佳,品相或许更好,价格上亦符合新壶该有的价值,但终究不是早期壶。 

  简单的逻辑即可解释此情况: 

  1.早期壶时期不长 

  2.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举,虽然一厂商品壶采用档坯靠模制壶,但产量仍是有限,加以二厂产品从来不是收藏家收藏的对象,早期壶有先天上无法大量无限制供应产品的限制。 

  3.前言文化大革命,对紫砂的制作衝击不小,开始恢復生产商品壶时,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回復当年的水準,因而一般的早期商品壶在工艺程度上不甚佳,但因文革期生产处于半停滞状态,不少泥料有更长的风化时间,因而此时期的泥质极佳,是台湾收藏家为之疯狂的主因。反观2000年左右出现的仿品,虽然壶相更佳,却失去当年环境气氛下的时代风格,对于曾亲身把玩过早期壶的壶友而言,是一眼即可看出的重大破绽。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紫砂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