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未来追索路
http://www.socang.com   2019-04-28 10:50   来源:唐际根

 

 

宋徽宗摹本《捣练图》手卷,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些天来,关于文物走私与回流的事件不断,美国政府前不久向中国返还了361件(套)流失文物,这些中国流失文物由美国联邦调查局近几年查获。

端方外赠的唐代大理石佛像,美国菲尔德博物馆藏

北魏彩绘石灰岩《皇帝礼佛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手卷,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而在日本,一组西周青铜重器前天被撤拍,专家称被疑走私,警方已介入调查。 

  据相关统计,中国流出的文物总数达一千万件。在多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唐际根看来,除了这些年盗卖的文物必须追回,当年抢劫文物、征集文物者俱已逝去。通过他们流失海外的文物仍然在遥远的地方滞留。当下还能够做些什么? 

  面对流失文物,“追讨”之声不绝于耳。现存海外的中国文物是如何流出去的?文物在国外状况如何?我们要不要追索?如何追索?情绪的背后,需要严肃讨论。 

  你在他乡还好吗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瓷器、铜器、玉器、字画、木雕、甲骨、家具,甚至还有整体书房和整座墓葬。从旧石器时代至明清两朝,不仅时代完整,而且种类齐全。《女史箴图》《捣练图》《帝后礼佛图》、虎食人卣、《炽盛光经变图》《东魏南海观音像》、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许多流失文物早已成了人们念念不忘的“明星”。 

  相信所有访问过欧美博物馆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事实:欧美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绝大多数都享受着良好“待遇”。 

  博物馆的专家像保护其本国文物一样保护它、研究它。专家们为文物编制底案、拍摄照片、清除病害、研究文物的背景内涵和历史价值。精美的文物都出版有图录,大部分文物还能定期向公众展览。若遇文物流出国专家来访,收藏单位也都以礼相待。 

  必须承认,绝大部分流失国外的文物是安全的。 

  “回家”的理由 

  地球上有一道奇特风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排队到欧美博物馆中去看望自己国家的文物。在国外面对中国文物,有如他乡遇故知。相见时,难免内心骚动;离别时,则多一份牵挂。尚未出国的,则憧憬未来相遇。 

  何不设法让文物“回家”?网络上,呼吁“文物回家”的声音铺天盖地,远远盖过其他声音。迫不及待的部分国人甚至花费重金,开始了中国文物的境外“海淘”。据说,近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半数以上是“回流文物”。 

  为什么要将流失文物带回家?大致理由如下:流失文物“见证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文物留在国外“损害了民族自尊”;文物回收后“在国内会受到更好保护”。可见呼吁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是敏感的民族尊严。 

  尽管从道德和社会正义的角度寻找文物回归的理由,能够得到许多人认同,但并不够专业。   

  把宽容留给历史 

  很难想象,小洛克菲勒的许多收藏,竟是为了博得迷人爱妻的莞尔一笑;佛利尔和霍尔夫妇收藏中国文物,是为了有朝一日在美国开办具有东方文化气质的学校;明义士收藏中国文物,缘于他相信甲骨文的主人也信上帝(商代甲骨卜辞中契刻有“帝”字);而中国官员端方从事收藏,甚至是想在北京建成一座博物馆。他们似乎是一群有趣的人。 

  然而他们还有另一副形象。替博物馆寻觅文物的征集代理由于知识短缺,所以才会用胶水揭取壁画,犯下愚蠢的错误;他们贪婪粗鲁,不惜凿下龙门的佛头回国换取美元;受到批评时,他们还会巧言辩解。 

  1940年,华尔纳这样反驳人们的批评:“如果我们因购买浮雕碎块遭受批评,那么我们为拼接它们付出的热情、劳动和美元当使批评者哑口无言。我们是在为中国事业服务。我们比任何中国人都付出得多。” 

  卢芹斋说:“一想到我是将国宝贩卖到海外的主要人物之一,我就觉得很惭愧。我们唯一想申辩的是,这些文物没有一件是抢来的,都是在公开市场和其他买家竞争买来的。中国的确失去了自己的宝贝,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艺术没有国界。造像走向世界,被学者和公众欣赏,这样做,对中国带来的好处超过任何在世的外交大使。通过艺术,中国可以更好地被外界认识。因为持久的动荡,在其他国家,我们的文物可能会被保存得更好。这些外流的文物会成为让世界认识我们的古代文明、文化的真正的信使,这样,更有利于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和理解。” 

  我们无法谅解他们当年的作为,更要谴责他们无益的狡辩。但挨板子的还应该有中国人。 

  征集代理在中国活动期间,往往会花钱雇佣中国人帮助其取得文物,中国人扮演的是凿窟盗墓、直接毁灭文物的角色。有些中国人显然比国外征集代理更加贪婪和无知。 

  斯坦因在新疆考古时,曾在热瓦克佛寺发现了几十尊非常漂亮的泥塑佛像,因为当时拿不走,他给这些佛像拍照、记录之后,用沙子掩埋起来,希望它们不受破坏。当地人看到斯坦因对这些泥塑佛像如此珍重,以为佛像里有金子,等老外走后,就把所有的泥塑挖出来,“开膛剖肚”,将全部佛像砸个粉粹。 

  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评价,当年抢劫文物、征集文物者俱已逝去。通过他们流失海外的文物仍然在遥远的地方滞留。 

  今天和未来,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坦然接受本国文物寄居海外的现实,以宽容心态思考如何利用海外流失文物服务国人,或许是当下最具意义的工作。与海外藏家共同研究、合作展览,甚至创建全新的网络博物馆皆可是选项。 

  文物是曾经的生命,让我们感受它的温度!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海外文物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