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4000年历史蓝田玉
http://www.socang.com   2019-04-22 14:52   来源:网络

  考古资料证明,蓝田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县城距西安40公里。县境除东、南部为秦岭山区外,余为川原丘陵地带。绕流长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沪河即发源于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夹居于灞、沪之间。战国时期,秦置蓝田县,因为玉之美者曰蓝,县产美玉,故名蓝田。现为西安市辖县之一。 

  蓝田玉色彩斑斓,颜色以翠绿居多,所以俗名“菜玉”,言其色就像白菜的嫩叶一样,但也有乳白、青、黄、红诸色错杂者,矿物学谓之蛇纹化的大理石。由于含有氧化的硅、铝、镁、钠、钙、铜等元素,故呈现出各种各样美丽的颜色,莫氏硬度达5~7度。玉石产地在辋川内秦岭山中的核桃沟一带。 

  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了蓝田玉这样坚硬的品质、细腻的纹理与美丽的颜色,用之于制造工具和礼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铲呈草绿色,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平直背残一角,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0.2厘米。到了战国时期,蓝田玉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之绿灰色和斑驳的纹理。该大钺体扁平作板铲状,宽弧刃,两角翘出。钺体两侧有美丽的内收弧线并各透雕两个长方形孔。因其功能为礼仪用器,不便装柄,故于装柄部位开一方形缺口来表示此即装柄之部位。钺末端作凤鸟或云朵状,前接一张口卷尾虎。钺体两面花纹相同,各以浅浮雕镌出兽面纹。其形象横眉内勾,“臣”字形眼,u形鼻,鼻翼两旁吊下垂外撇之长髯。兽面纹上方,各有弓形突纹左右对称,并向下延伸囊括兽面而闭合之,于是形成与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线纹。接近透孔的钺面各饰有战国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纹,旁填S纹。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线纹,与柄缺对应处有二圆点纹。末端两面亦饰方折卷云纹和圆虺纹。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 

  汉乐府《羽林郎》有“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句,说明在汉代蓝田玉被大量制作首饰。天水市出土一件玉佩,乃蓝田玉材质碾琢的舞女形象,长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头、细腰、长袖、裙摆拖地,作扬臂甩袖翩跹起舞状。汉武帝茂陵出土过一件四神纹玉铺首,是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横宽36.5厘米,灰绿色,下有凸钮,四角略弧圆,分别碾琢其时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环钮为鼻梁,上连粗眉和暴起之双眼,形成大兽面,下缘则以8条竖纹勾勒出宽大的排牙。图案化的形象庄严凝重,工艺梢湛,线条运用刚柔相济,一派皇家气象。如此巨大的玉铺首为迄今所仅见,代表了汉代最高的攻玉水平。另外,宝鸡市还出土过一件玉辟邪,亦为蓝田玉质材琢成,青绿色有条纹,圆雕,高18.2厘米。辟邪昂首仰视,张口竖耳作吼叫状,下颌垂须与胸部浑连,前胯处生双翼,躯体健硕,四肢粗壮,可惜三腿有残,后脑和背部分别雕出插座,尾部亦有插孔。造型雄武有力,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馆陈列的隋代菩萨像,是蓝田玉最大的一件雕刻艺术品,原出自西安佛寺遗址,高1.85米。菩萨头戴高宝冠,团圆脸,双耳垂肩,面相平静慈祥,身披袈裟,袒胸,内着僧祗支。繁缛的璎珞垂于腹下,屈双臂前伸作法印,惜双手自腕部残断。盘腿交脚坐于莲墩之上。通身都显露出蓝田玉那美丽的黄绿色,尤以被人抚摸光滑的双膝部为甚。 

  改革开放以来,蓝田玉的开采揭开了新的篇章,玉器作坊遍地开花,玉器店铺排街成市,交易量之大为前所未有,一派繁荣兴盛。主要玉雕成品有手镯、健身球、玉佩,文房用具、日用杯盏之类,甚至枕头、铺地砖、栏杆等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也用蓝田玉制造。蓝田玉的开采利用出现一窝蜂上的现象。 

  任何天然的矿产资源都不可再生,因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所以我认为对蓝田玉的开采利用应走少开采、精加工、高创汇的路子。通过上列几件历史文物可知,蓝田玉同样可以琢出光耀千古的伟大作品的,问题在于我们今天要培养出一流的玉作设计师和千百个能工巧匠来。 

  蓝田是个人多地狭的贫困县,大自然赐予的蓝田玉,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大量地糟蹋浪费,尤其做大块建材,制作中产生大量边脚料。我曾目睹这种边脚料玉块堆积如山,被弃置道旁或倒入河滩,感到十分难过。蓝田玉,这美丽的玉种,有限的资源,我们理应百倍地珍惜节约使用,不能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滥采滥挖,粗率加工。和田玉经过数千年的采用已近绝迹,而中国人世世代代重玉爱玉的文化情结,还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蓝田玉身负的使命,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蓝田玉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