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制作方法制胎工艺二之夹纻胎!
http://www.socang.com   2019-04-10 16:56   来源:文玩百科录

 

 

  夹纻胎,是用漆灰(古代主要用生漆和砖瓦灰、河沙、黄土灰或石灰调在一起)和麻布为原料制成的一种复合胎体。具体制胎工序是:在预先用木材或泥土制好的模具上涂一层漆灰,粘一层麻布,如此反复数次,待干燥后从模具上取下成形的胎体。“纻”字,在出土的西汉漆器铭文中可见。 

  贵州清镇平坝出土的一件夹纻胎饭盘,其铭文称其为“髹渭画纶黄扣饭盘。” 东汉早期,“夹纻”两字同时出现在漆器铭文中。1925年,在朝鲜平壤发现的王盱墓中,出土了一件漆杯,铭文称其为“夹纻量二升二合羹杯”。 

  “纻”,麻属,可以用来纺织纤维,是古代平民服装的主要原料;还可解释为用二麻为原料织成的布,李白《湖边采莲花赋》中“小姑织向纶,未解将人语”的诗句,描写了少女织纶的情景。“夹纻”两字,是指多层麻布分别夹于漆灰之间的意思,再现了夹纻胎的材料和制胎方法由于构成夹纻胎的物质是漆灰和织物,其收缩变形的程度微乎其微。 

  所以,夹纻胎漆器轻巧、坚实,克服了木胎漆器厚重,易变形、开裂等缺陷,是一种价康、简便的新型胎体材料。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夹纻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盛行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夹纻佛像的制作一时十分盛行。到了近代,脱胎漆器在借鉴古代夹纻胎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来。 

  古代漆器的胎,从厚胎木到木胎,从木、麻结合胎到夹纻胎,完成了从重到轻巧,从易裂到坚固的完善过程。尤其是夹纻胎,是在吸取其他手工行业的技术和工艺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漆器作胎时用的模具,是借鉴了治铸行业的模型工艺;胎体以麻加固,以漆灰压缝,可能是从土木建筑的涂壁工艺中得到启发等。 

  夹纻胎漆器作为古代多种手工工艺相互借鉴和渗透的结晶,成为中国漆器制作工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漆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