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始终认为,收藏家的身份和地位,绝不是靠其收藏的数量来简单决定的,更为关键的还要靠其收藏的质量,以及收藏者自身的修养,譬如是否具有开阔的眼界、丰厚的学识,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担当、社会责任等,即在现实社会中,甚至在艺术史、收藏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等来综合决定的。因此,收藏家的帽子不是任谁都能戴的,其荣誉也不是任谁都有资格享有的。那么收什么、藏什么,怎么收、怎么藏,便也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近日,“从毕加索到基弗——路德维希的艺术课”大型展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此次展览有几大看点,对收藏来讲十分值得关注。首先,展览通过展示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收藏作品来为大家呈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术课”。其次,此次展览的作品大都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主要为欧美现代主义不同流派的名家作品。众所周知,这些流派与风格在时间上距离我们相对来讲都比较近,其中很多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且持续的影响,但在路德维希夫妇当年收藏这些作品时,却并非完全如此,甚至有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当时还存在很大争议,不过他们夫妇并没有就此犹豫或打住,而是认准了之后果断介入收藏,从中多少能够看出他们在收藏方面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是零星的、随机的、漫无目的地收藏,而是有主见、有计划、有脉络、分门类、分主题、分系列的整体性、系统性收藏。从此次展览就不难看出,他们的收藏丰富且多样,不限地域,不限风格与具体样式等,但每件作品无疑都是高质量的,也都具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文化性。当然,这与路德维希本人在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世界艺术”理念有着很大关系。显然艺术在他看来是无国界的,是超越地域和种族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全新的、宏大的艺术观、审美观和收藏观,使得他们更加具有了国际视野,也的确走在了国际化收藏队伍的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熟悉路德维希的人都知道,他是德国著名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品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史博士,其对艺术史、考古、哲学等都有着深入研究,这对于他的收藏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使得他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家的选择,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判断等,无论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比一般收藏家精准、全面得多。这也主要体现在他将目光更多关注于当下,关注于先锋艺术,以及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家身上,而不是关注于那些已经被盖棺定论了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上。这一点非常了不起,需要有超前意识,更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事实证明,他购买过的一些在当时备受争议的作品,以及交往过的在当时还未被社会所真正认可的艺术家,后来很多都成了经典,都成了现代派艺术的名家大师。
此外,一般收藏家进行收藏更多是为了投资,为了以后有更大的利益回报,但路德维希夫妇的收藏却不同,他们只买不卖,当然这与其雄厚的财力是分不开的。但对于收藏来讲,仅仅有财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伟大的情怀,以及专业的知识和眼光。据悉,路德维希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大学时代开始深入研究艺术,并陆续收藏一些艺术品,随后又不断与各地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等展开合作,以致于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收藏的很多作品常常会以外借或捐赠的方式来进行特殊的分享与交流,他也俨然把它们看作是人类所共同的精神财富。
但反观我们当下的收藏现状、艺术品市场,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有些所谓的收藏家,不过是投机家,基本都是利用低买高卖、倒买倒卖等方式从中赚取利润,与其说是“藏物”,不如说是“藏钱”,而缺乏作为一个真正收藏家的气质和风范、更缺乏专业的审美力和判别力,以致于跟风式收藏、拼名头、炒噱头等的现象常见,而对创作者实际创作水准、未来价值的判断,以及在学术上、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往往重视不足。殊不知,这样的实力派艺术家才是真正值得投资的对象,他们的作品也才是真正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作品。
务必清楚,真正意义上的收藏,绝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拿钱买东西那么简单,真正的收藏家,也一定不只是“收藏夹”,或者“收藏+”,更不是所谓的“投机商”“画贩子”,而是要体现出他的社会担当与奉献精神,要最终不忘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这一点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例子,除了本文讲到的路德维希夫妇之外,像美国著名艺术品收藏家瑟·姆·赛克勒博士,以及我国的张伯驹、庞元济、钱镜塘等诸位先生,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家。尤其在新时代,更应该向这些前辈们看齐,更应该具有他们那种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大担当的精神风貌。(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