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智性与创造性教育
http://www.socang.com   2019-04-03 17: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对于高校来说,一切学科建设都关系到教育的两个大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当代情形对它们进行重新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的最佳途径?

  我想用8个字来概括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创新为质、媒体为用。思想与图像是我们时代的资源主导。前者是文化的产物,后者是艺术的产物,而艺术是文化的主体形式。在当下和未来的时代里,艺术正在,也必须再度发挥创造性主导能量。

  艺术教育不是一种专门的学科,艺术与教育不是从属关系,是平行互塑的关系,因此它的表述应该是“艺术/教育”或“教育/艺术”。在以创新为质、媒体为用的时代,建立这种互塑关系迫在眉睫,它是通往创造性教育新科学的途径。

  历史和现实是我们建立创造性教育新科学的灵感和依据。反思是我们寻求这门新科学的思想手段:什么是思维?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科?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的目的?重新反思这些古老的问题,我发现它们都共同趋于艺术/教育、教育/艺术。

  “艺术必须是

  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什么是知识?在通俗的理解中,知识是人类在历史上积累于书本的知识,是已知的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基础。然而,真正的知识或科学都不是印在书本上的,哲学、物理、天文学等都不是知识或科学本身,仅仅是它们的结果。书本所传授的知识是已发生的结果,它们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手段,没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熟记浩瀚的已知宝库。只能通过学习前人知识,了解前人发现了什么,以此为参照去发现新的发现。

  相应地,教育学科、培养模式、评估体系等相关建设与传授已知知识一样,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所采取的开放性手段。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中,实践与生产属于创造行为,他的艺术概念是技和艺的高度融合,相当于庄子“技进乎道,道进乎技”的境界。艺术与求知和创新手段情如手足,成为知识转化创新的灵感与手段。

  当代著名科学家威廉·戴维斯认为,追求思维原创性的科学家,必须向视觉艺术学习“物象维度分析”和“想象力投射”能力。他遗憾大学没有设置这两门课程。戴维斯的说法绝非个人经验之谈。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鲁宾斯基从1970年代起,跟踪一批受试者,以实验证明孩子想象和把握二维、三维空间的物象能力是其未来创造与革新的潜能。鲁宾斯基的研究结论是:如果不将这类艺术能力列入教育,那么“我们将会错失现代的爱迪生与福特”。

  这回应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断言:“艺术必须是教育的基础。”

  伟大的艺术家

  善于整合思维

  从对知识的反思中可见,思维不单单指理性活动,而是整体性思维。任何求知的创造活动都必须启动13种思维与技能:观察、想象、抽象、模式认知、模式建构、造型、移情、空间思维、身体思维、游戏、类推、转化、综合能力。这13种思维技能都完美地体现在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身上。

  画家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是现代科学领域的先驱,他不是通过逻辑公式,而是借助绘画探索、认识宇宙。他说,素描不是绘画创作的准备,素描比文字更能有效地记录自然世界。他以艺术为获取知识的手段,作出了一直受惠于今的科学发明。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天才源于整合思维,“团结就是力量”即出于他口,原指知识与思维的整合创造力。文艺复兴人的理想是做一个通才,通才不是样样都懂都会者,而是在整体性思维统摄下精通尽可能多的技艺去启前人未启的智慧,去做前人未做的发明,这跟中国传统的会通精神完全相符。

  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王国维早已精辟地指出,完全之人是精神与身体协调发达的人。教育的范围分智育、德育、美育,这三育对应于智育、意育、情育,三者合一造就通才,缺一造就专才,缺二造就庸才。

  知识在进展,教育范围在转移,方式方法在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应需改革。然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而改革。今天教育的问题就出在专业领地化、破碎化、肤浅化,不断地在淹没整合性思维的智慧。教育犹如种植,根深才能叶茂。中国古代的“艺”虽与西方的“艺术”概念不同,但对于艺术的教育和智性功能认识相通。这根从孔子和柏拉图时代就已在深土中扎下。孔子提出的培养君子亦即完整的人与中西现代观念都无二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项要求等同于德、智、美育。“游于艺”绝非后人误解的以艺术为消遣,其意指德、道、仁的真正实践,必须达到艺术那样出神入化的境界。

  无怪乎,以科学改变人类历史的主要人物都是从艺术出发的:哥白尼从职业画家走向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从欧洲诞生第一所美术学院的素描和透视学教授转身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给自己的物理和动力理论的发现自画素描插图,爱因斯坦以音乐作为科学发现的思想机制和手段。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如此,李四光能谱写小提琴曲,赵元任是数学和物理学家,谱写了歌曲集,音乐使他掌握了数门外语和33种中国方言。他们的成就说明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主观与客观、心灵与身体、理智与情感合成铸就人的智性,一个完整的人就是理智与情感平衡发展的人。(曹意强)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