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佛像怎样区分辨别年份
http://www.socang.com   2019-03-28 12:01   来源:丁总说收藏

 

 

明成化宫廷风格 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识探索方面的意义,可以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发展变化,因为造像是佛教的载体,研究造像有助于研究古代历史、雕塑艺术、审美情趣、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等。

  当前的收藏市场中,佛像是一个很特殊的门类。一尊佛像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文化的信息,更有对宗教的信仰,而且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带有大量异域文明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在佛像的收藏过程中,对佛教以及佛像起源和发展历史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初“佛形不可量”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中国佛造像的范本便是印度佛像,诸如造像风格、造型样式、仪轨、手印、坐姿都从印度佛像模习演变而来;而印度佛像也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最初在释迦牟尼在世和涅槃后100年的佛教,被称为原始佛教,其主要以释迦牟尼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为思想宗旨;所以,原始佛教是原汁原味地保持了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修持的风貌。

  之后出现的部派佛教,即在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开始,各地高僧受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对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解、阐释以及形成的学说便产生了分派,随之便开始出现不同思想和学说的部派佛教。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都被后世称为小乘佛教,毕竟它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释迦牟尼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思想。

  不过,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佛是没有造像的。因为当时的思想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至高无上的,佛的形象是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所不能形容的,否则就是亵渎,所以佛经上也有“佛形不可量”的说法。

  公元1世纪,印度出现了大乘佛教,其发展又分初、中、晚期。初期大乘佛教以“空”的思想为主旨,而中期是以瑜伽学派(“瑜伽”在印度佛教里是一个梵文名词,“相应”的意思)为宗,晚期则是密教为尚。

  在大众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思想超前,打破了早期佛教的诸多禁忌。如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过去有很多人成佛,未来也有很多人成佛,所以佛经说“佛如恒河沙数”,这就打破了早期佛教认为佛只有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的思想。而印度佛像的产生也直接源于大乘佛教对早期佛教诸多禁忌的破除,后来的一些佛教题材艺术创作也都与大乘佛教的早、中、晚期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像的产生和各种风格

  关于佛像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据经典记载,悉达多太子出生7天后,其母去世而升至忉利天。成佛以后的释迦牟尼佛最先想到的是母亲,所以就升至忉利天为母亲说法。而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大护法优填王担心他走后自己心生思念,就请求释迦牟尼能不能把他的像画下来刻成像。经释迦牟尼同意,优填王找来国中最优秀的画师,请释迦牟尼佛走到水边,按照水中的倒影绘制了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之后,优填王又请雕刻师以旃檀木为释迦牟尼刻像,这就是旃檀佛的来历。

  后来,按照佛教传统说法,凡是右手结施无畏印、右手结施与印的释迦牟尼立像,不管是什么材质,都称之为旃檀佛;而且立像身上必须是水波衣纹。

  但因佛经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是金光闪闪的,所以要用金和铜来造像。《阿含经》内还讲了一尊紫磨金造像,也是旃檀佛的造型样式。印度紫磨金可能是品质最好的一种金。

  而真正的佛像产生于犍陀罗艺术——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记载,犍陀罗艺术产生于公元1世纪。犍陀罗艺术的中心在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历史上,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曾影响白沙瓦很长时间。

  公元前 1 世纪时,曾在中国甘肃祁连山一带活跃的大月氏被匈奴赶到白沙瓦,他们便在这里建立了贵霜王朝,并逐渐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在古希腊文明和大乘佛教的共同影响下,犍陀罗造像产生。而白沙瓦则在历史上最早出现造像,是印度佛教造像的第一个中心;第二个佛教造像中心是马土腊。

  犍陀罗佛像波浪式的发型,面部为深目高鼻,立体感很强,有希腊人的特点,就是受古希腊神像雕塑影响的表现;佛身上的袈裟非常厚重,也和古希腊服装有关系,且衣纹比较写实,材料一般是青灰色的片岩。

  印度佛教的历史可以分为 1至8 世纪和 8至12 世纪两个时期,在12世纪以后就逐渐没落了。1至8 世纪是佛教显宗流行的时期;而自7世纪中后期以后,密教产生,宗教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7世纪末8世纪初,由于印度分裂,随之印度佛教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将后期犍陀罗造像与前期相比,在表现手法上后期对前期有明显的继承,但地域特点更明显,材料也出现了变化,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往西北方向的斯瓦特(今巴基斯坦北)和克什米尔发展,此区域的造像主要继承了犍陀罗的风格;一个是往东南方向的尼泊尔和东印度(今孟加拉)发展,该区域的造像主要受马土腊的影响。

  贵霜时期的马土腊造像还有一些表现不成熟的地方。自芨多王朝把北边的贵霜和南边的案达罗统一之后,由于南北方文化的融合,佛造像的风格更加成熟,身体比例更加准确和匀称,衣纹非常薄,讲究装饰。(编者注:芨多王朝时期,印度有马土腊和萨尔纳特两个造像中心。)

  而萨尔纳特造像的身体比例和肌肉表现与芨多王朝时期的佛造像很相近,唯一不同的是衣纹表现。如前者仅在领口、袖口、衣摆下方用衣边来表现,看似裸体。如今看到很多藏传佛像没有衣纹,此种表现手法的源头就是来自萨尔纳特;而且萨尔纳特艺术一直影响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以及我国西藏、中原部分地区的佛造像。

  阿玛拉瓦蒂也是一种造像风格。阿玛拉瓦蒂在印度南部,造像主要出现在塔身。此种造像的特点是把躯体拉长,让佛像的身姿显得非常修长。这种造像在佛教艺术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影响到了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如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的造像明显修长,都受其影响;而且此种造像也有波浪式的衣纹,只不过更加程式化。

  斯瓦特和克什米尔造像大多由黄铜铸造,其特点是莲花瓣、坐姿等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其中,斯瓦特造像非常有名,艺术性很强,风格非常古朴,保留了犍陀罗造像艺术的遗风。此类风格的造像流入中国的不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收藏。

  总体对比,犍陀罗造像的风格为波浪式发型,五官轮廓清晰,身躯短粗,用青色片岩雕刻;而螺发属马土腊、芨多佛造像的风格,且此类造像的四肢和躯体结构非常匀称,有水波式的衣纹,鹅卵形脸,以红色砂岩石为主要材质。

  藏传造像占据国内主流市场

  从1999年开始,藏传造像一直引领并占据着国内佛教造像收藏市场的主流地位。在历史上,西藏的佛教分为两个时期:前弘期和后弘期。吐蕃王朝是前弘期。吐蕃王朝末期,朗达玛灭佛,此后西藏 100多年佛教中断,处于黑暗期;到了10世纪初,佛教才重新从克什米尔和印度传入西藏地区,西藏的佛教也由此进入后弘期。

  吐蕃时期,佛教从尼泊尔和唐朝两条路线传入。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佛像,是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还有一尊是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

  吐蕃时期要注意三位法王:一位是松赞干布,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他统一西藏,引进佛教,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位是赤松德赞,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在位时是藏传佛教建立的时期。最后一位是赤热巴巾,被视为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对僧人的尊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时也是藏传佛教典籍翻译的高峰时期。上述三位人物可以说代表了吐蕃时期的藏传佛教史。

  吐蕃时期的佛教造像主要受外来—包括斯瓦特、克什米尔还有唐朝的影响较大。过去,很多人否认吐蕃时期的造像能力,其实吐蕃时期的藏传佛教很兴旺,造像能力也很强。到了相当于宋代的时候,是吐蕃分治时期,此时佛教重新传入西藏。当时最活跃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此时期的造像带有克什米尔和西藏结合的克藏风格、西藏和帕拉结合的帕藏风格、尼泊尔和西藏结合的尼藏风格。

  元代是藏传造像的一个转型期。此时的藏区,因印度佛像已基本衰亡,受外来艺术影响的只有尼泊尔艺术;又因政治上西藏此时开始统一,所以藏传造像在尼泊尔风格的影响下,与西藏本土艺术开始结合,并逐渐走向统一,形成了藏中、藏西、北京三大风格。

  过去,业界对元朝的造像估计不足、评价不高,是因为其形成发展时间较短,但通过丹萨替风格以及其他诸多风格的造像来判断,元代造像是很兴盛的。但萨迦风格造像留存至今的实物比较少;夏鲁风格却有很多实物。相对来说,丹萨替的特征比较明显,全世界很多地方有实物留存,据笔者所能搜集到的资料统计应共有150尊左右,风格非常统一。过去,业界把丹萨替造像认定是明代的产物,但后来发现可以定到 14 世纪中后期——因为从工艺上判断很明显,造像的胎体非常厚实,有些地方做得非常有力度,嵌了很多松石、珊瑚、水晶。所以说,元朝造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明朝的藏传造像分为藏中、藏西、藏东和北京风格。明朝造像的肌肉和衣纹表现比较柔和,清朝造像则比较僵硬。除此之外,区别不大。

  由于题材对于判定佛像的价值和时代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题材是佛像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照佛的分类和造型样式不同,汉传造像常见的有150至200种,一般的分类是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神和高僧,但明王较少;藏传造像常见的有200至300种,题材相对复杂一些,有上师、密修本尊、佛、佛母、空行母、罗汉、护法神。其中,上师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四皈依之首。上师造像的写实性很强,是完全按照上师生前的面貌塑造出的。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尊四世班禅像,后脑勺有一个鼓包,颧骨很高,是四世班禅的真实相貌特点。

  佛像题材鉴定涉及的内容包括佛形、量度、姿势、手印、持物、身色。其中,身色更多在唐卡中有所表现。佛像在藏传中都讲身色,比如西方如来是红色,东方如来是蓝色。本尊的形象讲究得更细,三个面的面相不一样,手腕的颜色不一样,手指的颜色又有变化,非常讲究。不同的造像头饰也不一样,本尊、罗汉和护法神的头饰都不一样,有戴花冠的,有高发髻的,有盘发的;身饰也不同,有连珠式的璎珞、U 字形的璎珞等等。服饰上,佛像有袈裟,菩萨是天衣,本尊围的是兽皮,从这些角度就可以判断身份。台座分为莲花座、鸟兽座等,也都极有讲究。

  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识探索方面的意义,可以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发展变化,因为造像是佛教的载体,研究造像有助于研究古代历史、雕塑艺术、审美情趣、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等。西方人对明代永宣造像的合金成分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认为这一创造相当于铜器史上的文艺复兴。过去大家说宣德炉是红铜铸造,但其实都是黄铜胎体,外面的皮壳是做出来的。在精神层面上,佛像收藏也是一种艺术欣赏,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佛像收藏应该有一定的方向。首推精品佛像,其次是艺术性强的佛像。另外,汉传和藏传各时代的代表性佛像、汉传和藏传各类别的代表性佛像、重要题材的佛像、特殊工艺的佛像、特殊历史意义的佛像、大体量的佛像,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除上述几点之外,笔者建议藏家应高度关注佛像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性包含了很多综合因素,首先要强调它的工艺性,这是很重要的。在收藏方法上,首先要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对文物有基本的了解,最后也不能忘了请有专长、有良知的专家掌眼。毕竟在佛像的鉴定和收藏上,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佛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