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紫砂:进入民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日用陶器需求刺激,宜兴丁蜀窑场陶业生产迅速发展。出现“家家制胚,户户捶泥”的现象,并且新型的合作模式:作坊、商号、工厂、公司联营比个体手工作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这种联营模式大多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宜兴龙窑到1936年已经增加到了76座,只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窑场衰败,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逐步恢复。
现代紫砂: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器生产逐步得到恢复。1954年10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组建紫砂工场,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紫砂工艺厂(1958年4月)。1956年冬,江苏省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蒋蓉担任技术辅导员,奠定了紫砂步入辉煌坚实的基础。
虽然在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紫砂厂开始出现追求产量的想法,开始使用灌浆壶技术,希望流水线式生产紫砂壶,产量上去了,但灌浆壶软塌,缺乏气质和张力,文革时期各位艺人又被政治所影响,所有茶壶壶面都要镌刻领袖像与领袖语录,甚至壶底不能盖私章,底下统一打上“中国宜兴”,或者“宜兴紫砂”的方章,这便是后来被收藏家们一度追捧的“文革壶”。由于老艺人的坚守,宜兴紫砂终于挺过了这两个时期,在顾景舟等老艺人的带领下,紫砂重新焕发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至1984年宜兴紫砂二厂成立,其后紫砂三厂、四厂、五厂成立。许多优秀的紫砂艺术珍品为中南海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紫砂壶器在国际陶瓷市场上成为竞相争购的珍品,台湾、香港、大陆等地出现“等金换壶”的趣事,现在紫砂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步入了全面的辉煌。
总结一下,宜兴紫砂在近现代持续发展提高、直至繁荣兴盛、步入辉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书紫砂名家、巨匠的孜孜追求,刻苦努力,辛勤培育的结果。一厂出现后,各位名家不但精于研艺,独创风格,还将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后人,其中一代大师顾景舟更是将自己的顾氏壶艺全部倾囊相授。
其二,紫砂陶艺国际声誉的提高,取得了许多奖项,成就了它的地位。1915年,程寿珍所制的“寿珍掇球”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特别优等奖”,紫砂壶在国际上先后获得美国费城世界艺术博览会金质奖;比利时列日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特级优奖等各种国内外奖项,有力地推动了紫砂的发展。
其三,企业经营的兴起和品牌效应的作用。民国时期便有“铁画轩”,“葛德和”,“阳羡紫砂陶业公司”等公司成立,在各地开设紫砂商号,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紫砂一厂,二厂,三厂等的成立。这些企业的出现,使紫砂的需求大大增加,紫砂的可玩性、创新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紫砂的发展。
其四,职业教育的兴起。以前紫砂只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学徒式教育,到民国以后,出现的企业开始陶艺课,招收学徒工,由老师傅统一教学。江苏省教育厅在宜兴创办公立职业学校,并在蜀山设初中陶工科。紫砂工艺厂开办后广收学徒,并派学徒赴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培训深造。紫砂艺术成为一门学问,不再只是手艺活,紫砂引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被赋予了活力。
其五,紫砂发展的最大原因还是传承与创新。艺人们一边摹古仿古,一边走在创新的第一线,一边把历史上经典的壶型原汁原味的保留,一边与文人学士一起研发新壶型,使一大批紫砂新品力作推上了历史舞台。
宜兴紫砂的发展还有文人学士的推崇,茶文化的普及,饮茶风尚的流行,市场经济的培育等等原因,这些原因汇集到一起,使得宜兴紫砂持续发展、直至繁荣兴旺、步入辉煌的局面。
至此紫砂的历史我已经讲完了,紫砂的未来由我与和我一样的成千上万的紫砂人去一起开创。希望各位壶友都能淘到自己心仪的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