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中国美术家协会换届引起部分艺术家作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消息在朋友圈广为传播,引发热议。本报特邀评论员针对这一热点话题,发表评论文章,提醒广大藏家树立正确的收藏观,摆脱简单的“价格论”,理性对待艺术品的价格波动,收藏道路上“多探讨艺术,少关注价格”,美协一次计划之内的正常换届而引起某些画家作品价格波动,不必“惊诧”。此外,还应认识到艺术市场的收藏风险,切不可盲目式、押宝式投资,“收藏非小事,投资需理性”。
艺术交易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的市场行为,要理性地依托市场规律进行,又要尊重其独有的特点。不论纯粹投资,还是艺术爱好式的收藏,其目的是通过“市场”之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美术家协会换届引起部分艺术家作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消息广为传播,先不论众多文字是否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光是“‘人设’崩塌”、“价跌十倍”、“跌得比股票还惨”、“打一折都卖不出”等标题,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其实,类似的消息不算是新鲜事儿,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艺术市场兴起以来,每逢一些美术机构、重要院校人事调整,或重大艺术事件发生,常有类似的论调出现。
艺术品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对象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关于艺术品价格波动、做局炒作与伪作等诸多问题,也曾有众多讨论。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市场规模、结构与业态不断发展,由小到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艺术品市场之一,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强国的理念指引下,融合金融资本市场的文化产业正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据《2018年春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2018年中国艺术品春拍总成交量为84630件,成交额约267亿元,增长率较2017年同期上升4.5%。中国艺术品市场总体健康,并仍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潜能的现状,是业界共识。
艺术市场伴随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30多年中,设局炒作、虚假宣传、盲目跟风等不良问题和风险也时有存在。对于初步试水、或跃跃欲试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艺术品价格的风吹草动,极容易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理性、审慎地看待,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看待艺术品价格的涨跌?由于艺术投资、收藏以“作品”为交易对象,我们常把其中的市场因素与文化消费因素混为一体,尽管二者的确不可分割。但艺术品交易与文化消费意义上的艺术欣赏、收藏,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阶段。在执行交易买卖时,首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之后才是文化欣赏和消费阶段。所以,市场中“画价”有一定的波动是正常现象。交易行为中就应该遵循让市场供求关系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则。美协一次计划之内的正常换届而引起某些画家作品价格波动,其实不必“惊诧”。
其次,艺术品价格由哪些因素决定?艺术品价格由复杂的因素组成,包括作品品质、艺术水平、稀缺性、知名度、作者声誉、年代感、艺术史地位、审美潮流变化、购藏者喜好等等,不同作品的价格构成又各有特点。所有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因素综合或部分的起作用,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只能是价格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不能与艺术品价格对等,有些要素被吹捧、神化,往往与炒作、欺骗联系在一起。比如,就作品的专业水准这一较重要的决定项来说,就从来不会完全与艺术价值对等。甚至越是价格高的作品,“质量”因素在其价格组成中往往占比越低。再比如,就“人(作者)”的因素而言,文化艺术产品市场价格与作者人品、职位、名声有关不是当代现象,中国美术史上历来有“画以人传”或“人以画传”的讨论。历代画论主张“宁可画以人传,不可人以画传”,强调人、人品的重要性。清代文人王士祯曾在《诗画皆以人重》中说:“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轼)、黄(庭坚)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蔡)京、(蔡)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就此次所讨论的情况来说,买画者在难以把握艺术本身风格、水准并进行历史比较的情况下,更多考虑了“人”的因素,并非全无道理。作为中国各民族美术家组成的人民团体,中国美协是综合美术各门类的、全国美术唯一的国家级美术组织,历任主席、副主席如徐悲鸿、齐白石、何香凝、江丰、叶浅予、吴作人、蔡若虹、刘开渠、潘天寿、傅抱石等等,其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市场中的宠儿。但影响市场的条件中,相较于作品时代审美、艺术形式、风格样式的相对稳定性,“人”往往是较容易变化的因素之一。所以说,因“人”的变化而导致某些画家作品价格波动,是在预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盲从、附势式的投资,势去之后而责之以道义,无疑是“凿冰而求火”。
第三,这次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对于普通人的艺术消费、投资而言,这是认识艺术市场的很好一课。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中央多次明确和强调的方向,这也是当代艺术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所应努力的目标。这一事件说明,一方面,对多数当代艺术品来说,“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所决定的品质、格调,应该是收藏、投资时的第一关注对象,而不仅是艺术家的职位、名声、传奇故事等等。如果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而紧盯热点、盲目跟风,看重名人、位子效应,快进快出,那就变成了炒作。既不能满足文化获得感,也会对艺术市场认知和良性发展造成伤害。关于此次事件一些文字中如“价跌十倍”、“比股票还惨”之类的描述,就与“亏本大甩卖”、“跳楼价”之类的营销语十分类似。另一方面证明,艺术投资、消费不仅仅需要财力,也需要扎实地从培养情操入手提高知识与修养,对作品艺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有基本判断。
良性的艺术市场,是传播、留存好的艺术品,赋予其具有应有的经济价值;是服务于文化的传承递绪,留存助力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美学;是为提高修养与健全人格,为人的生生不息提供精神力量与支撑。这需要我们面对市场时摆脱简单的“价格论”,理性看待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