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荷衣观音像石碑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19-02-21 17:28   来源:收藏快报

   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藏有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一通。碑青石质,高154、宽86、厚16厘米。碑身主体阴刻一体态丰腴、面容端庄慈祥的观音菩萨像,观音衣荷叶,衣饰线条流畅,头覆荷叶,手持净瓶,下为荷叶座。碑右上部题有:“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赵州石桥渡驴渡马,良哉!观世音又凭么去也?这一转语,合是净瓶,道得良久,云:噫哑噫哑。丙寅除夕夜清湘济再题。”落款处,刻有“臣僧原济”“苦瓜和尚”两方篆文印章,在石碑左下方刻有“乾隆六年南吕月與志堂敬镌”字样。(见图)

   根据专家鉴定,石碑上的荷衣观音像是以画家石涛的荷衣观音像为母本镌刻而成。石涛(1642—1708)是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在已知的石涛字画中,并未发现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的纸质母本流传至当世,也许纸质的石涛荷衣观音画像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这件石涛观音像石刻碑就成为了研究这幅画作的唯一资料,也为石涛绘画艺术研究增加了一幅新画作。

   石涛以山水画见长,偶有花鸟之作,但涉及到人物题材的,却不多。而碑刻上的这幅画将观音与荷叶联结在一起,实属罕见。佛教认为,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高洁、清新,故此莲花是佛教题材和佛教经典的艺术中经常见到和提到的象征物,我们常见的观音造型多以“端坐莲花台,手执莲花”的模样示人。但这幅石碑中的观音并未端坐在莲花台上,而是头戴荷叶,身着荷叶衣,端坐于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并且,这与我们熟知的观音形象非常不同。这幅“头覆荷叶,端坐荷叶座”的观音画作,反映了石涛在绘画创作上不因循守旧,出奇制胜的创新精神,对后人研究石涛的画风留下了宝贵资料。

   石碑右上角题有“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赵州石桥渡驴渡马,良哉!观世音又凭么去也?这一转语合是净瓶,道得良久,云:噫哑噫哑。”这43个字,禅意甚浓,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尝试解读这段话。

   先来看对“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的理解。明末清初,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画坛日渐呈现出一派阴柔、萎靡的风气,居画坛正统的“四王”,倡导以古人为师,造成当时的画家大多竞相仿古、摹古,绘画作品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石涛明确反对这种毫无创新的“师古人”的做法,他在这幅荷衣观音图中首次提出了 “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的观点。

   “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说要在临摹、学习古人之笔墨法的同时,探索、领会古人美学思想、创作心境,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从而实现突破古法古迹,逐步“立”自己的笔墨新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照搬古人之笔墨法。这是石涛对自己画论的初步总结,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他几十年来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晶,这在当时“四王”主导画坛、拟古成风的清代初期,是难能可贵的。

   5年后(1692年2月),石涛客且憨斋,为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再次写到“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这句话正是对五年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书画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同年,石涛在京师为伯昌作画,题画诗跋中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石涛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程式,取南宗北宗之技,兼收并蓄,感悟出需要“立”自成一派之“我法”,“舍”因循守旧之“他法”,进入“用无不神,法无不贯,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的自由境界,这是他经过扎实的艺术实践后,艺术理论出现的一次质的飞跃,而这次理论飞跃的首次提出,是在这块荷衣观音像石碑上。

   再看对“赵州石桥渡驴渡马,良哉!观世音又凭么去也?这一转语,合是净瓶,道得良久,云:噫哑噫哑。”的释读。“赵州石桥渡驴渡马”是一个典故。传闻河北观音院有座非常有名的赵州石桥,有位和尚想要去拜访在观音寺的禅师,顺便瞧瞧这座有名的石桥。但他没看到石桥,就问禅师:“我听说这里有座赵州石桥,但我却只看到一座独木桥而已,石桥在哪里呢?”禅师:“你只看到独木桥,却看不到赵州的石桥。”和尚:“赵州的石桥到底是怎样的东西啊?”禅师:“渡驴渡马,渡一切迷惘的人生。”这个典故里,观音寺的禅师告诉和尚,有形的桥只能渡驴渡马,而佛祖是无形的桥,正在渡一切迷惘的众生,你所看到的只是有形的桥,怎么没有看到佛门这个无形的桥呢?石涛在参悟这个典故时,产生了顿悟,把这句话吟了好久,感觉到参悟到了了其中的真谛,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噫哑噫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石涛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