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篇——名扬天下宣德炉
http://www.socang.com   2019-01-03 15:31   来源:古玩精品圈

 

 

  明清时期的铜器跟以前的青铜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它材料的不同,它开始使用黄铜。以前都叫青铜,青铜有一个问题它比较脆,易锈。所以我们看到那个青铜都是锈迹斑斑。当然少量的也黑漆古那不说了,那么大部分容易锈蚀,而黄铜相对来说不易锈蚀。

  铜的艺术品在历史上地位比今天高,我们今天拿一个铜的艺术品一般不当事,觉得这不就是一个铜制造的。我们是贫铜的国家,历史上找铜是一个很难的事。

  很多铜的艺术品都被化掉了,它是因为铜可以变成钱。我们的钱是计重制,秦半两,汉五铢,那一听就是记重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铜钱国家都允许分铸,各个地区,不可能中央政府把钱铸造好了分派,那是运不下去的,运输成本极高。说北京这儿铸造了一马车钱,吭哧吭哧给运到新疆去,中间得走两年,中间还有劫匪,成本太高,所以允许分铸,后来就变成私铸成风,中国历史上对这个铸钱的问题苦恼的要死。比如宋代铸铁钱,为什么铸铁钱呢?凡是跟辽、跟金接壤的时候,你看大观通宝就铸过铁钱,它这个跟辽接壤的时候,因为辽契丹民族愿意使用金属器,您这个铜钱一到,我的贸易能力强,我拿东西全换来钱,这个东西我不一定非得买你那个东西,我把这个钱化了,我做成一个铜碗,做成一个铜锅,我自己背着。可是这个钱回不来,中央政府就着急,我贸易的媒介没了,所以被迫在边界地区铸铁钱防止你熔化。明代也有这样的记载,比如崇祯时期,崇祯时期有这样的记载。它说内库存的历代铜器,不是指今天的铜器,历代铜器都给我送到宝源局铸钱,这是有明确记载。那么这里就不乏当时明代的很多铜艺术品就化成铜水变成了货币。明代的永乐宣德时候所有的艺术品都发展的非常快,我们知道了永宣青花,这都讲过。漆器,其他的艺术品,比如掐丝珐琅器都这个时期蓬勃发展。铜器也不例外,最有名的就是宣德炉,宣德铜器。

  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暹罗就是今天的泰国。中国人用黄铜做艺术品由这个时期起,从宣德开始。宣德皇帝当时认为,他的祭器、太庙、郊坛所有祭祀用的东西都太粗糙,所以他下令就用这个风磨铜开始重新给我铸造一套礼仪用器。他第一批铸造的时候他是亲自下令,说你的样子要仿什么呢?仿《宣和博古图》,宋代那时候高峰嘛,你照着那个样子给我做,先画图、放样,然后最后给我制造出来。第一批制造了多少呢?史籍上记载是3365个,精确到个位。后来皇上就高兴,一看这个东西真漂亮,开始嘉奖,追加,总数一直做到18000个。

  那么明代为什么开始喜欢用这种香炉呢?受宋代的影响,中间隔着元代。元代是一个蒙古人统治天下的时期,它在文化上跟宋代有差异。到了明朝刚刚恢复了以汉文化为主的这个文化的时候,它非常怀念那个文化,怀念宋代这个文化。那么文人对这个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要铸造香炉。香是干吗用的呢?第一是祭祀。我们焚一柱香要祭祀,表示对祖宗的一个尊重。第二要避虫。过去焚香不是单单的就是没有功能性的东西,我们今天有时候还要点蚊香避虫呢。第三是熏衣,生活一好就讲究不能一见面浑身臭烘烘的这不行,衣服得事先熏了,用香熏衣。我们今天是不熏衣的,使不使香料呢?使,香水。我们的香水直接就往皮肤上点,比如脖子上、身上洒点香水,很少往衣服上点,为什么呢?香水有时候有腐蚀性,一个浅色的东西可能点上去还有隐迹,所以直接点在皮肤上。可是过去的人没有香水,他就把衣服熏香了,穿着一见面那个气味芬香扑鼻非常舒适。那么焚香还有最后一个好处就是避秽,所谓避秽就是防臭味,上厕所点一柱香,多透都给遮了。

  那么宣德炉从宣德开始烧造,一举成功之后名扬500年。500年来名胜不减,不说就是宣德炉,导致你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

  所有有名气的东西都一定名气白来的。第一,它是用材精良,反复冶炼。这个铜不是像我们想像的把铜矿开采了,搁焦炭里一烧化成铜水,这就是铜了,不是。反复的冶炼,需冶炼一次就要去掉杂志,那么你剩下的就是精华,但是分量就会减少。宣德亲自督造此事,所以它质量就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这种铜材料最后能剩多少呢?剩四两,这个四两还是小两。过去我们说一斤是16两,有一句话叫半斤八两,那说的就是旧制半斤八两,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 

当年,宣德去看这个冶炼的时候问过工匠,说怎么能使它看着非常好,质感非常好。工匠跟他说至少要冶炼六次,反复的冶炼六次。皇上财大气粗,气魄大,上去就说你给我炼12次。这工匠就说,我这6次就剩8两,就剩一半了,炼12次又去4两,那去4两就4两,最后就剩4两。按照我们今天的概念就是说剩下四分之一,这一段记载项元汴项子京明末最大的收藏家他有这样一段记载,他在《宣炉博论》中说,宣庙随敕工匠,炼毕十二,美斤得其净者才四两耳。宣庙就是指宣德皇帝。

  第二点,它采用了一个新的工艺。过去做炉就是翻砂,它现在用的是失蜡法,失蜡法历史上有没有过?有过。但是做到炉这上面没用过。它较之翻砂法它就变得非常的光洁,好看,这个东西一光洁就好看,做出来以后由专业的人把它进行上色。我们不要简单的理解上色就是拿颜色刷上去就是上色,不是,它是用各种方法使它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它有什么样的色泽呢?石平斑、朱砂斑、葡萄斑、桑葚色、水银古、黑漆古、蟹甲青、鳝鱼黄等等等等。《古玩指南》上的记载是有46种颜色之多,有的书记载比这个数量还多,有人认为有上白种颜色,那它就是微妙的区别了。

  第三一点就是宣德炉里含金。这是很多人忽视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说法,说当年皇宫里着大火了,金银珠宝一同全烧坏了。然后皇上就说烧坏了这个东西不都在吗?一块给我化了,重新铸炉,所以它里头就含金。史料上风磨铜当时进贡的那些单子上都写着有明确的有黄金。我见过的宣德炉有的东西能够感受到明确的含金,过去说含多少呢?我听过一个老师傅跟我说,说这个好的宣德炉含金大约3%。我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重,拿着就沉,很高兴。直接上那个菜站,那个时候那个菜站都是那种普通的秤,搁菜站上秤一约8斤4两,按照克数是说就是4200克。那我就拿着计算器乘说3%,是多少呢?大约有126克,大约小两四两。你想想如果这一个炉里含四两黄金,它的质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知道我们熟知的衣料,如果你是一个纯棉的衣料,你加3%的毛这个质感马上就得以改观。如果你是一个纯毛的衣料,如果你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就变得不低起褶,质感就发生改变,古人也发现这些。所以我就认为好的宣德炉一定含金,它不易锈,一加上金它就不易生锈。而且那个颜色明显的跟铜拉开了距离,鉴于上述三条,这宣德炉的名气就极大。 

你注意看宣德炉,第一个问题出来了,他就说这个炉子我们一看基本上都是三条腿的,那么为什么是三条腿呢?因为炉子的祖先就是那个鼎,鼎我们知道大部分圆鼎都是三条腿,三点固定一个平面。我们过去说三足鼎立,只要是三个点的非常稳。那么铜炉里有没有四条腿的,也有,方形的。那么为什么它又有四条腿呢?是因为鼎也有四条腿的,它就是数量少而已。所以我们大部分的宣德炉都是三条腿的,那么宣德炉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到今天谁都不能解决,就是哪个炉是真的?不知道。今天全世界没有一个专家能准确的告诉你,这是一个真的宣德炉,不知道。但是存世量非常大,那么能不能区分出来这个东西是真伪呢?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有力的证据,比如说出土,我们有宣德期间的墓葬出土,如果有宣德炉那肯定这是真的。我们知道文物是一种标型学,这个东西摆在这儿,另外一个东西出现跟它一比较就知道前后了。问题是宣德炉是靠翻模为生的,所以一比较就是一样的。如果它的配方是一样的话,那么几乎就不能分辨它的先后了。我们觉得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一点一点去推。 
第一是造型。早期的宣德炉我们说的就是宣德年间如果铸造的这个宣德炉,大部分是仿宋式的。

  第二,是它的材料配比。我们说今天有高科技手段,非常容易就是把它的化学成分分析出来。

  第三,是由于它铜质的精炼,声音悦耳。那好多炉你一敲声音之好听不能想像,非常的好听,我们没法在这里用语言传达。

  那么铜器这个断代其实没必要要求那么严谨,它跟瓷器不一样,瓷器是非常的严谨。这个宣德就是宣德,永乐就是永乐,你跨过来成化就是成化,弘治就是弘治,它非常分析。但是我们对铜器的判断,只要能基于能够判断出来它大约是什么时期,我认为就可以了。比如明朝就三个时期,早、中、晚。你甚至就两个时期,早、晚,你是明朝早期的还是晚期的,我觉得就足够了。我们对瓷器的鉴定以前都说过,就是瓷器到了明清两带几乎是历朝历代都书写年款,它只要书写年款,它就变成一个标准器物。那么工匠以及审美都会发生变化,你比如工匠有的要去世,审美发生变化,所以很清晰地能分辨出来是哪个朝代的。铜炉不行,铜炉的变化非常微小,几乎不变。那么过去说哪个是真的呢?说宣德底下落款的只要德字少那个一笔横的全是真的。但他就不知道这个翻炉的人,直接翻的就是这个真的,直接照着真炉翻模,所以他也少这一横,就不足为评。

  宣德炉非常有意思,它底下写款。写的款五花八门,有写一个字的,宣就写一个字。你有时候在市场碰见一个炉一翻手,宣,什么意思呢?就是宣德那一年的。有写俩字的,宣德。写三字的宣德年。写四个字的宣德年制。写五个字的大明宣德年。写六个字的,大明宣德年制。一到六一个空不落,再往上还有写多少个字呢?写一大段话的。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公布官,臣吴邦佐造。底下写16个字。这种款识在宣德炉的收藏中也非常重要,大量是伪款,但是一定有一个真款在里头。

  我们对宣德炉的仿制时期大概推测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是当朝。我们说的当朝是指宣德在铸造了18000个炉以后的再有铸造都可以说算为仿制。

  第二个时期是明晚期。收藏热的兴起,对炉的需求供需发生变化,大量的需求增加,所以在明代晚期的时候就有大量的仿制品出现。这个时期的东西非常接近于宣德本朝的东西。

  第三个时期就是我们知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它所制造的宣德炉有很多离开了宣德的本样,有相当一部分偷工减料,所以非常容易剥离出来,一看就是不够明朝,一看就是清朝的东西。清朝的时候就过禁铜令,康熙开放海禁以后一直到的雍正这一朝,贸易量急剧增加。那么需要钱币,当时钱中央政府无材料可做,没有铜。中央政府着急,雍正四年,雍正下禁铜令。到了乾隆初年,云南的铜矿就开始大量开采。中央政府就解决了这个铜的短缺问题,所以禁铜令就取消了。禁铜令实施的时间大约只有十年。

  第四个时期就是仿制晚清和民国的时候有一部分很小的仿制,质量比较差,所以也不足为虑。

  但是今天的仿品,我们说今天是指十年之内的仿品变得非常地精美,非常地接近于真实面目,这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今天我看到市场上有大量仿制的炉以假乱真,我们过去对铜的认知非常低,觉得一个铜的东西能值多少钱呢?值不了多少钱,因为我们今天开采铜非常容易。

  铜器到了晚明的时候,多少有一点俗事,这个俗事特别应了中国人的那个虚荣心,就是点金。他觉得这个铜不够意思,怎么也上面点点大金块子看着值钱。所以洒金炉、洒金铜器在晚明到清初非常的流行,洒金就是局部的鎏金一块一块的。除了炉,各种其他形状的艺术品都有。比如我给大家看一个乾隆时期的铜瓶洒金,晚明时期的洒金主要是在江南地区流行,首推上海地区。比如有一个人老落款叫云间胡文明制,云间指的就是上海松江地区。胡文明他制的炉,按照西方人的观点就觉得它俗,就是他老往上面弄点金,弄点很时髦的图案,但是它非常有市场,所以也叫胡炉,以他的姓名命名。

  明清铜器作为艺术品它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原因是铜是贵重金属,贵重金属它又可以再度利用,所以稍微有一点剥离了当时的审美情趣的东西迅速就被化掉,它就不会生存。从这个角度上讲,越简单越单一的比如宣德炉这种造型反而能够流传下来。由于铜材料一个特殊性,它艺术上就一直趋于保守,我们看很少有人用铜做艺术品的时候大量创新,很少,就很保守。那么正是这个保守使明清的铜工艺品能够保留至今,材料越贵重式样就一定越保守。这是一个规律。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杂项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