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地收藏的几千把宜兴老茶壶,大部分都带有装饰。考虑到茶壶的装饰方法和制作年代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类体系,以便于人们认识和区别茶壶的特点和细节。
根据不同市场的设计要求,宜兴紫砂壶可划分为:内销壶和外销壶。前者就是为中国市场生产的,后者就是为出口生产的。
宜兴紫砂壶的生产大约始于16世纪,几乎全部面向中国国内市场,但从17世纪后半叶起,开始有出口外销壶的生产。
17至19世纪外销紫砂壶可根据不同的海外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系列。实际上,不同地域的客户有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就会给不同系列的茶壶赋予个性。因此细分的四个系列是:外销欧洲壶、外销泰国壶、外销印度尼西亚壶和外销马来西亚壶。将来,仍有可能发现为其他市场设计制作的茶壶系列,届时可再做命名。
上述分类能对每一把茶壶的销售地域作明确的描述,还可以根据其用途更精确地划分为:茶壶、花瓶或茶碗。
在上述细分的四个系列中,每个系列又可分为两个小类:装饰茶壶和无装饰茶壶。
茶壶的装饰有十一种主要手法:同类色贴花、对比色贴花、多彩贴花、压印、模印、镂空、泥绘、点珐琅彩、漆饰、雕刻(绘画、书法)以及镶包金属(金银锡)。
无装饰茶壶有两种:筋囊货和光货。
外销欧洲壶
总的来说,这批茶壶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数量很大,它们还透露着茶壶生产的信息,这对确定茶壶的年代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很有可能这些茶壶都是为荷兰市场定制的,再从那里分销到其他国家,例如,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捷克、波兰、瑞典和丹麦。
这些壶的市场倾向很容易辨认,因为表面有装饰,大多数为红色,偶尔也会有其他颜色,如:黄色、棕色和黑色。
宜兴外销壶承载了很多信息量,所以对这些茶壶断代比较容易。欧洲外销壶上的装饰随着欧洲人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风格。一旦对某种风格开始厌倦,人们马上就开始追求新的时尚,在欧洲这种变化比在世界其他地方更频繁。
由于某些装饰风格也有延续性,所以我们就有可能找出几把茶壶作为“标准器”来确定一个年表。同时,17和18世纪茶壶的进口记录以及有关资料对茶壶的描述,也有助于我们今天能相对准确地断代。另外,我们还能从一些沉船上发现茶壶,这可能也有助于我们的研究。
除此之外,欧洲外销壶还提供了整个宜兴窑的生产情况,即外销壶开始生产前的状况,例如: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段的泥料种类、烧成特点以及茶壶形制,通过类推、比较和反复核对,就能对整个紫砂壶的生产梳理出一个新的思路。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建立一个涵盖一切宜兴茶壶的年表了。
外销泰国壶
这些茶壶的特点早在1977年谢瑞华女士就有过介绍,任意挑出几个款式,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就是表面有抛光处理,能达到闪闪发光的程度。由于紫砂材质有一定的硬度,使其可以像加工玉石、宝石一样放在抛光机上加工。经过高速旋转的细砂轮长时间耐心的打磨抛光,茶壶表面就能产生镜面效果。在1710年前,就有几把抛光壶被带到了欧洲,德国工匠伯特格在1708至1712年间研究制瓷方法时曾拿它们作范本。他在致力于开发和制作红瓷(即宜兴朱泥壶)茶壶时,对他做的几把茶壶作了抛光处理,也产生了镜面效果。
出口泰国的宜兴茶壶,其壶流、盖钮及口沿经常被镶包金属,既为了美观,也为了保护这些部位不被碰碎,常用铜,也用银,甚至黄金,但非常少见。有些茶壶也配金属提梁。茶壶的容量很小,用来沏很浓很浓的功夫茶。
这些茶壶上盖有“贡局”印款,但无人知晓其确切意义。
后来出口泰国的茶壶款式与中国内销壶相似,不同的是印款上有个老鼠的图纹和泰文。这些茶壶是泰国国王拉玛五世(1868 -1910)为王朝统治110周年庆典在1892年向宜兴工匠定制的。
外销印度尼西亚壶
这批出口茶壶的品种不多,但数量很大,尤其是在爪哇一带,有大量存在。这些茶壶是居住在印尼的华人还是荷兰人进口的,至今也无定论。
这些茶壶中的大部分为卵形,上下削平为壶口和壶底,不带装饰,壶底是一代名匠惠孟臣的印款。大部分为棕色。有些茶壶镶包金属,或起保护作用,或是对破损部位的修复。
这些茶壶的进口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下半叶,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还能在雅加达、日惹、梭罗和苏腊巴亚等地的古玩店里见到这些茶壶。
外销马来西亚壶
这批茶壶,就款式和装饰种类而言也很少,是在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在光绪年间(1875 – 1908),出口到马来西亚的。
这些茶壶都是朱泥壶,形制为梨形或卵形。壶面用点彩装饰,图纹为花卉,中间穿插蝴蝶和凤凰。有些装饰是在壶面上直接点彩,但通常是在壶面上满施一层不透明的底釉,再进行点彩装饰。这种单色的底釉是皇室独享的蓝色和粉色,偶尔也用黑色。
这些壶的容量通常很小,有些甚至堪称微型壶,绝大部分是惠孟臣作坊制作的。款识在壶底,或用手刻或是盖印章。
虽然无法确定这些是否为重要的宜兴外销壶系列,但这些壶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在越南、朝鲜、日本和菲律宾,很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