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令人心动、催人奋进的一句话出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一篇报道的标题。确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给百废待兴的中国以强大动力。40年来,不仅各行各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这样描述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中国美术馆遴选了1978年以来的100件经典馆藏美术作品集中展出。许多作品都已经深入人心,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表现着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同时也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成就。事实证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只有牢记历史意识和人民情怀,才能不辜负时代的使命。
40年来的创作成就首先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中国艺术家把握时代律动,用艺术的方式描述生活,并在表现生活的同时阐发了人们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强烈的艺术气质和深刻的人文精神,使得作品一反高大全、红光亮,呈现出本真的、内在的精神价值。如通过罗中立的《父亲》,我们看到在艺术创作方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成为改革开放精神在美术领域的写照。
广大艺术家大胆探索和追求艺术本体的形式美,吴冠中的《春雪》准确而象征性地展现了改革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古老的土地上的生命正在苏醒。詹建俊的《潮》中,我们看到的是年轻的生命、心潮澎湃的生命,看到的是亿万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豪迈情怀。吴云华的《乌金滚滚》、李世南的《开采光明的人》、广廷渤的《钢水汗水》,这些创作都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奋进,创造历史的奉献精神。今天,我们的中国车、中国港、中国桥、中国路、中国网,都是依靠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力量,不断进取,创造的伟大历史。陈坚的《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雷宜锌的雕塑作品《出境》等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不断发展的、富裕的、走向世界的中国。
其次,改革开放40年来,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和形式探索上,形成了多元异彩的面貌。罗中立的《父亲》,采用了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父亲饱经岁月风霜的面容,父亲的形象在这里成为一座视觉和情感的纪念碑,其存在如此强烈,构成了新的写实语言特质。而詹建俊的《潮》,则更多吸收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语言上追求形式美的律动,青年农民肩上的大衣随着柳枝飞舞,其身后的土地也跟随着画面的律动而旋转。应该说,这种兼具写实和写意的手法,堪称是1980年代结合现实主义主题和浪漫主义手法的扛鼎之作。同样,在吴冠中的《春雪》《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形式与内容的契合,看到艺术家在探索形式美,在构建个体的语言风格。这些都是思想解放的显著成果。
可以说,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就是在不断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和观念,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表现。但是,在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同时,很多有担当的艺术家也在深情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回顾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他们在寻求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对话。这种文化身份的本体意识归根结底仍是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本能。他们在学习和研究西方的艺术语言和手法,但都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
回顾1980年代以来很多中国美术家的创作时发现,他们的艺术介于再现性和表现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显然有别于中国写意的语言风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理论研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写意的概念,以至于我们在面对来自西方艺术理论的写实主义、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时,都无法准确地概括和描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形态。我想,尽管今天中国美术创作接受和容纳各种艺术语言和形式探索,但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心灵,人性的温度。这里的人不仅仅指代艺术家,还有艺术家创作的意识问题——要为人民而创造、为时代而创造、为历史而创造。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美术作品,不禁感慨万端,党的文艺路线的指引、时代的召唤、生活的启示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创新的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将更好地以创作传播弘扬中国精神、以美化育大众,让美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