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达达:艺术品可不是金融道具
http://www.socang.com   2018-10-08 16:40   来源:中国美术报

  近来,P2P网贷平台爆雷的消息不绝于耳,多家平台出现提现困难、老板失联甚至跑路的现象。截至8月底,据网贷天眼数据显示,全国问题平台累计达4651家,其中失联比例为46.18%,提现困难21.11%,跑路1.47%。9月份正常运营的P2P平台为1913家,相比去年同期的2993家,减少了1000多家。

  在P2P问题平台的名单中,赫然出现了一家艺术品金融平台“玺喜网”,这家号称“中国首个艺术品抵押平台”的公司,被曝欠债1.3亿元,网站的创始人孙星辰携夫失联。“玺喜网”成立于2015年,据称曾于2016年底获得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并聘请多位艺术和金融界的知名人士为其背书。

  “玺喜网”一方面帮助拥有艺术品却没有抵押变现渠道的客户融资;另一方面为有闲置资金的客户提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有融资需求的个人或机构在“玺喜网”平台发起项目,以艺术品作为唯一抵押债权,向投资者募集项目资金;融资方对投资人支付借贷利息及本金,并对平台支付手续费。平台融资成本低于一般的典当业务,方便和便捷程度优于拍卖。

  从理论上讲,“玺喜网”既为艺术品的拥有者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但是,这个看似合理的商业模式要想成立需要满足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用于抵押融资的艺术品的价值是明确的、可信的;二是,当融资者无法偿还贷款时,平台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抵押的艺术品变现,以达到资金回笼的目的,从而保证资金运转顺畅,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从中国业态发展的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条件并未得到满足。首先,艺术品的估值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估值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这种观念的表达不是客观的、绝对的,对于价值的主观看法需要借助权力制度来赋予其权威性,因此建立艺术品评估体系,实际上是在建设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种权威性无法简单地通过自由市场竞争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行政手段的干预和支撑,合理地融合市场和行政权力是建立艺术品评估体系的关键,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至今仍在推进中。

  另一方面,艺术品的异质性本质决定了其无法像股票或有价证券那样可以在市场上迅速换手,艺术品的购买者往往需要观看原作,对其产生兴趣,从而唤起购买的欲望,这个购买过程较为漫长。在拍卖等公开市场上,从作品的征集到上拍,通常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买家有时还会延迟付款,因此艺术品的销售周期常常在半年以上。在私下交易中,如画廊,销售周期一般超过三个月,有时甚至长达数年。在无法解决流动性欠缺的前提下,以艺术品为主要标的的投资项目,很容易出现现金流短缺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其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着重大缺陷,除非平台能够不断地吸收资金,来保障充足的现金储备,否则一旦出现多个贷款人失信的现象,平台便很容易陷入危机。

  除了商业模式的缺陷,“玺喜网”操盘者的自身也存在问题。创始人是年轻的留美硕士,对国内的艺术市场并不熟悉,在业界也没有知名度,她通过出色的公关手段,快速与一些媒体名人建立合作关系,举办高调的媒体发布会、酒会活动,用名人效应来烘托出企业品牌和自身价值,在潜在客户中建立信任感,以吸纳更多投资。然而,漂亮的包装终究难以掩盖项目本身在商业模式上的缺陷,再华丽的项目外壳也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利润和现金流的支撑,由此看来,“玺喜网”的快速起落难以避免。

  事实上,艺术市场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常常被称为“杂货经济”,意思是说,艺术品交易的私密性决定了只有极少的几个人了解作品真实的成交价格和成交情况,因此在市场上流传着大量无法被印证的谣言。圈外人很难对市场形成客观准确的判断,初涉艺术市场的创业人士,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或行家的言论所蒙蔽,创业的激情和对侥幸成功的渴望,冲淡了理性的分析和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旦误入歧途便难以修正。

  那么,艺术品金融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呢?在我看来,艺术和金融是难以被调和的两个领域,同时精通金融和艺术市场的人才凤毛麟角,而无论是金融还是艺术市场都是极少数人能够玩转的领域,并且往往都是通过掌握高端资源或内部信息来盈利的。因此,除非由同时熟悉两个市场的天才操盘,否则艺术品金融的项目难以成功。

  目前出现的一些艺术品金融平台无论是P2P,还是文交所,或是艺术基金,几乎都是通过降低投资门槛的方式,吸引大众投资,而掌控这些平台的人往往并不具备操盘这些项目的专业能力,他们大多只是出色的公关或广告人,却鲜有优秀的投资者,然而商业项目最终的成功靠的还是利润和现金流,否则即便吸纳了再多的投资,最终也还是难逃失败的结局。

  艺术品金融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艺术品评估的问题,在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被社会接受的艺术品评估体系之前,有关艺术品金融的尝试大多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就是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提高艺术品流动性的方法,那种仅靠降低投资门槛来吸引社会资金入市的方式,无法真正解决艺术品流动性差的问题。这种方式只是将艺术品改装成了金融产品,当艺术品变成了金融道具,它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