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美术史看美术史
http://www.socang.com   2018-10-08 15:48   来源:中国收藏网

  读彭慧萍《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宋代的绘画,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想象中的宋代宫廷画师们,受着皇恩的沐浴,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带着画院画师的光环,每每在优雅静谧的宫苑之中,吮毫落墨,风雅无穷。 

  如果北宋翰林院画家们在汴京还可能过着被皇权所高度宠幸的优雅生活,彭慧萍博士的新书《虚拟的殿堂》则告诉我们,南渡后临安的宫廷画师的生活待遇和创作环境以至运作模式,则与北宋画院画师迥然不同。 

  绘画史惯见的研究论著有两类。一是通识类的归纳总结材料,二是作品的诠释辨伪和艺术家个人交游考证。相较之下,《虚拟的殿堂》则是一本性格不一样的艺术史书籍。作者的视野,不局限于美术史本身。全书始于索解南宋画院的名实之辨和院址之谜,进而解构宋室南渡之际政权机构的流变,重建了包括李唐、梁楷、马远、夏珪等一代艺术巨匠在南宋的可能生活状况,及画家班、社组织等的运作模式,从而为南宋画师创作的题材演变、风格水平等,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且深负了历史沧桑的源流。如同一位读者所评,彭博士这本书是“跳出美术史看美术史”。 

  书中指出,靖康耻之前,徽宗耽于画事和画院的昂贵支出,被南渡朝臣视为北宋亡国的原因之一。加上飘摇的南宋朝廷在财政上的拮据,皇权的松散、凤凰山皇宫占地促狭,以及三省六部下辖机构的改制等原因,许多为皇家服务的机构,先后遭裁减合并。如御医局、教坊部等,机构取消,人员遣散,甚至于仅在应付节庆或遇有国家要事时,才临时招募。而画师们以“御前”和非御前两大模式供职于宫廷。“御前”画师们待诏于宫廷,入宫轮值应付皇家的需求。非御前的画师们,多散置于工部等三省六部下辖的匠作子局之中。这样,类似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实体画院,不复存在,导致与北宋截然不同的宫廷画师的管理调度、薪传模式。基于渊博而详实的史料,《虚拟的殿堂》一书重现了这一为元、明、清等画史著录者所未察觉的、南渡后宫廷绘画制度、职能的分散性。 

  这一变迁,更导致了南宋画家们绘画题材和运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一方面,出现了一些于皇家日常生活更为接近的场景,包括北宋罕见,南宋新兴的轮值待漏等夜间皇宫题材。另一方面,画家职能的散置和他们散栖于民间的生活方式,使得画家们有了在为皇家服务之外进行独立运作、盈利的机会。因此,具有御前水平的临安宫廷画家的作品中,在皇家生活仪典之外,大量出现了卖眼药、跳大傩、勾栏杂剧等民间常见的生活场景。 

  同时,这样轮值入宫、等待宣唤的画师供职模式,在避免了画师之间的恶性竞争之外,更为画家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皇家项目,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御前画师们以不同的专长各自带徒,遇有商机则相互合作。这就解释了为何许多南宋宫廷绘画作品,呈现了多种风格共现一画,或者同一画师的一些作品中笔墨水平参差不齐等令人费解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虚拟的殿堂》所建构的学术典范意义。当今的艺术史写作者,常以资料的缺失甚至想象,当作实证、质疑的基础。《虚拟的殿堂》对“南宋画院”传说的产生、流传以至后人对画院旧址的追寻的描述、解构和溯源,则基于宏观文史资料的归纳整理。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面镜子,展示了一个以规范的学术方法,来探讨、审视和甄别艺术史中的传说与现实,并理解名家艺术作品中非典型的特征的途径。 

  《虚拟的殿堂》所揭示的南宋御前画师们,不仅是皇家的生活随行记者,还在提供皇族的声色之娱外,因制度的变迁,将他们经世致用的功利目的和艺术天才应用于更为广阔的世俗世界,进入商业运作模式,导致了绘画题材的爆发和绘画史的跳跃性进步。书中还揭示了不少鲜为历史学家以外的团体所知的“画史辛秘”,附有历史地图和大师名作图片。如果要提出一点苛求,就是希望再版时,能够采用彩图,增加局部大图,提高图版分辨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巨匠们精湛的技艺,解读那些杰作中紧扣时代的与画家生活和运作模式紧密相关的图像信息。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美术史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