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文物造假的方法探讨
http://www.socang.com   2018-09-20 17:11   来源:收藏快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收藏品市场也在不断的兴盛。与此同时,我国收藏品市场现状仍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造假。在文章最初,笔者简要列举一下常见造假手段: 

  “移花接木”。即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的古玩器物部件、皮壳,粘贴到新器物上面,再进行上工、上色,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 

  “老料新工”。用古代的材料,通过新的工艺进行仿造。如用明代的宣纸、墨和印泥,仿明代名画家作品。这种作伪,有时人可以鉴别,但用机器检测纸、墨和印泥的年代却容易上当。 

  “原底接胎”。用古代器物的底接上新器物的身达到造假之目的。鉴定文物若仅看底部,往往打眼。 

  “白胎加彩”。在有年代的白色瓷器上,绘上五彩或粉彩,鉴定者若注重看胎,往往容易上当。 

  “民窑加款”。将民窑瓷器的底部加上款识,使民窑变官窑。若鉴定者对仿款不熟,又偏重看胎和釉则受骗者居多。 

  “化学作旧”。即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然后埋在地下,再种上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若干年后挖出来就是“出土文物”。 

  “把玩供养”。即仿传世文物,造假者则需要将高仿文物在手里把玩几年,或者放至农村老百姓家中,接受自然的烟熏火燎,使之慢慢变旧,这样“把玩供养”若干年后,就有了文物的“包浆”。甚至有的造假者将工艺品埋藏在已空的坟墓中,诱骗收藏者上当受骗。 

  在拍卖事业发展以后,一些非正规公司主要靠骗取各种费用,如推广费、鉴定费、物理检测费、保证金、违约金以及展览费用等,也就是你交了费,藏品最后是交易不掉的。所以,这些公司基本上赢利模式是骗你的各种费用;有的公司还骗藏品,或藏品调包!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骗局方法,群体骗局就是利用集体的团伙表演来骗取各种费用,下面我们就举一例来说明之: 

  最近,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贾鲁河改造,据说整改附近奶奶庙的时候,挖掘机挖出来了很多古物,当时很多工地工人争抢并分了这些物品。于是乎,近两年很多工地工人出现在该区和附近的几个区,一般是路边携带所谓的古董,说话吞吞吐吐,伪装成自己是当时挖出来古董的人员,变卖东西(如图)。其实这些藏品懂的人一看就是假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何来应付这些骗子的手段呢?对于个人来说,一个是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做着发财梦。 

  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对古玩都不太了解,捡漏的可能性较大。而现在,在媒体报纸的宣传下,大家对古玩的价值基本都有所了解,想捡漏是很难的。另外一个,就是提高鉴定古代艺术品的能力。其实,鉴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短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才能达到的。大家可以看到,那些真正的鉴定专家可能就是一生研究一个专门的门类才能有所成就。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觉得只有依靠国家的文物政策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收藏市场的现状是这样的: 

  1。盗墓猖獗。因为古代艺术品的价值在被人们认识后越来越高,而古代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盗墓猖獗。 

  此时国家文物局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坚持加大打击盗墓的力度。但是,我们国家的文物保护人员从人数上来说相对不足,因此可以考虑依靠广大群众打一场文物保护的“保卫战”,并对参加文物保护的人员及群众给予奖励。 

  2。很多文物都是在1980—2000年间造路盖房以及盗墓出现在古玩市场以及收藏者的手里。由于文物不能公开买卖,这些出土文物只能在私人之间相互交易,有的甚至流落异国他乡,而这类最基层的私人交易恰恰又很难被发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赝品”借“仿品”之名获得发展的现象。相反,博物馆的文物却很少增加,导致出现文物流失现象,对国家荣誉也造成了破坏。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认为:第一个,扼住源头,坚持严厉打击盗墓现象;第二个,登记造册,请一些有水平、有良心的专家对民间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第三个,允许收藏者现有的登记造册的文物可以在市场流通;第四个,提高博物馆收藏民间文物的价值;第五个,历史和现在有很多的收藏家无私地将自己的文物贡献给国家,现在的一些媒体宣传收藏品捡漏的实例以及收藏品价值的内容太多,应当给这些无私的收藏家事迹以大力宣传。 

  这样,尽管赝品仍然有可能出现,但是它们出现的几率可能会大大地减少,流落境外的情况也可能会被遏制,而文化产业也可能会得到一个飞跃的发展。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面对当前收藏市场的局面,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健康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物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