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毁容式修复的背后 是专业和审美的缺失
http://www.socang.com   2018-08-20 15:37   来源:新文化报

  最近,网上发布的一组对比图显示,四川安岳石窟一尊建于宋代的佛教造像被刷上了一层彩漆,被戏称为“毁容式修复”。经核实,该造像遭“彩妆”一事并不发生于最近,而是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但“毁容式修复”依然引发热议,到底应该“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文物古迹修复水准应该如何把关?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配色可以说是非常艳丽。这感觉像什么呢?大家知不知道现在流行一种玩偶,陶土做的,形象就是喜羊羊、灰太狼、熊大、熊二这些卡通形象。这种玩偶做出来都是没上颜色的模子,然后卖给小朋友们上色玩。家长们带着小朋友去那些玩偶作坊,花钱买了玩偶和颜色,然后一起给玩偶上色,大功告成之后带回家。这东西的好处就是有参与感,是难得的亲子时间。 

  看到这个网上的佛像,我瞬间就想到了这个游戏,因为大家的水平就是半斤八两,基本上就是儿童水彩画的水平。可问题在于,你们涂鸦的可不是批量生产的玩偶,而是拥有千年历史的佛像。这就给人带来了双重打击,一个自然就是毁坏文物了,上色的彩漆是有腐蚀性的,这可能对佛像本身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最起码,它原本的那层涂色就被毁掉了,而那一层涂色也有千年的历史。第二个打击呢,就是这颜色也太难看了。如果你毁掉一件古董,然后在废墟上建起代表现代文明和审美水平的新事物,那我们也好受一些,也算是新陈代谢了。但你看看这个色彩,和这两年被广场舞所淘汰掉的传统大秧歌的配色特别一致。如果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佛下面唱上一曲二人转,感觉气氛很搭。但你想从佛像身上品味出一丁点宝相庄严的感觉,那是白日做梦了。 

  当然如果换位思考的话,这种对文物的“毁容式修复”,初衷也是为了保护而不是破坏文物。只不过它暴露了两个非常大的缺陷,一个是人们对文物的价值和如何保护文物缺乏经验,而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审美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以前。审美这东西,是需要熏陶和积淀的,而我们却差不多有整整一代人失去了这样的熏陶,而他们又恰恰出现在了保护文物的关键位置上。 

  如果仅仅是不懂文物保护或者缺乏审美水平其实都没关系,只要你不动手就行了,把文物的修复工作交给专家,或者干脆就让菩萨罗汉们继续风餐露宿。但他们偏偏就要动手。我想这背后可能有利益在驱动。这里有政绩工程的影子,有些文物单位,为了评上文物保护,就大张旗鼓地修复起来了,他们不清楚这是一项多么专业的工作,也根本认识不到这文物有多大价值。就好像电影《老炮》里,冯小刚的哥们拎了一桶油漆给吴亦凡的超级跑车修车门,结果就是把整辆车都给毁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样干是在迎合市场。要知道这些佛像本身不仅仅是文化古迹,同样还是善男信女们参拜的偶像。斑驳老旧的佛像好像并不能够满足善男信女们的需求。对市场的迎合与对文物的保护形成了一对儿矛盾,显然后者不是对手。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一个例子:当年麦当劳进军京都时,曾经遭到否决,理由是麦当劳的红色标志和古城的青灰色建筑基调相去甚远,具有破坏性。经过几年反复谈判,麦当劳决定放弃全球统一的红色,改成与京都古建筑基本一致的咖啡色,这是商业对传统的妥协。 

  那么面对屡遭破坏或“毁容式修复”的文物古迹,我们又有什么办法阻止呢?对此我也只能先叹口气,这件事有时候真有点螳臂当车的绝望感。不要说这些佛像了,那些大名鼎鼎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都已经化作历史的尘埃。而当年的那次破四旧又毁掉了多少文物。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们现在文物保护的意识已经空前提高了。但我们可能还需要解决两件事,一件就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而另一件则是,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提升整个民族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文物,找到与历史相处的方式。就像蔡元培先生所言: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物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4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