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中读史:千年藏梦一卷书
http://www.socang.com   2018-07-25 09:38   来源:周铁钧

 

 

宋代刻本《汉书》

  中国藏书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秦、汉王室的文库、石室,到唐、宋、明、清朝廷的书楼、文阁,都是国家级的藏书机构。有人以为,最古老的典籍已全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事实并非如此。《汉书·艺文志》载:“具灭焚其籍者,儒诗仪说,诸侯撰己。秦纪、博书、医卜筮种,皆挟护藏。”说明当时只烧三类书:诗经、礼仪和诸侯为自己立传的文史。而秦代典史、工具、医药等书籍不但不烧,还要严加保护、收藏。

  历史上朝代更迭几乎全是兵戎剑戟、烽火硝烟,征战者虽不乏文化人,但他们首要目的是夺取政权,哪有闲暇顾及那些蒙尘的竹简、泛黄的纸页?于是一座座书楼藏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动乱,如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南京文澜阁、登封嵩阳书楼等。 

  黑蝴蝶般飘舞的古籍灰烬催生了众多为传承记载、延续国学而藏存史书的仁人志士。从南北朝起出现私人建造藏书楼,到唐宋有人开始创办私家书院。如五代杨悫所创应天书院、唐代陈与建立松州书院、罗简创建梧桐书院等,这些书院除“广招子弟,皆令就读,弱冠苦学”外,都“聚书万卷,以资众读,藏延典史”。 

  古时除了书院、书楼藏书,还涌现出大批迷书、痴书的藏家:南宋书法家赵孟頫是大藏书家,藏品多为绝版典籍。他做翰林学士时,得到一套宋初刻本《汉书》,自己在每册加一扉页,正楷题跋:“聚书藏卷,良非易事。阅者守律:勿卷脑,勿折角,勿以指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策,随开随掩,随损随修。后得吾书者,奉赠此法。”这套《汉书》被后人誉为“宋本之冠”,先后被大藏家王世贞、钱谦益等人珍存,后来收藏在清代皇宫。 

  《绘事微言》记载:宋代知州胡应鳞藏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尽其家以为万卷书”。他的俸禄结余全部用来买旧书,不够就用家里值钱的物品充抵,还不够就把衣服脱下换钱。 

  明代,富商朱大韶痴迷收藏宋版书。一次,他在友人家见到一卷古锦玉签的宋版《后汉纪》,愿以万金买下。但友人并不缺钱,要换朱家的一名美貌婢女,朱大韶欣然允诺。不料美婢听说要拿自己换书,趁夜逃跑了。朱大韶没得到《后汉纪》,抑郁成疾,不久竟撒手人世,成了在藏家中广为流传的“以命殉书”。 

  不论藏家“饥当食饮”,还是“以命殉书”,都面临一个可怕又无法抗拒的现实:自己死后这万卷藏书谁来管理?还能不能继续藏下去?如明万历年间,南京进士焦竑醉心藏书,倾其积蓄建起澹园书楼。他到晚年,面积350多平方米的书楼藏有典籍4万余卷,是明代最大最全的私家藏书场所。但其后代却不热衷此道,没人继承焦竑遗愿,他去世20余年后,藏书散失殆尽。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是幸运的,它筑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创建人范钦27岁中进士,先后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做官,55岁升任礼部侍郎。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官宦生涯,主管全国的文化、出版,为他藏书提供了方便条件,每到一地做官、巡查,他都精心搜集各类古籍、地方志、科举录等,藏书鼎盛时期达9万余卷。 

  范钦辞世后,其长子范大冲用田地租金养护藏书楼,范家藏书接力开始代代承传,到了100多年后的清代乾隆年间,“接力棒”传到范钦的曾孙范友仲手上,天一阁藏书依然保存无缺。 

  弥足珍贵的古本典籍流传至今,每一卷都融汇着古人的千年藏书梦,他们不懈的努力、执著的精神,激励着现代读书人、藏书人递接、传承他们为延续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代接一代地实现他们的美好夙愿。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一卷书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