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柳诒徵的藏书或被毁
http://www.socang.com   2018-05-30 14:57   来源:现代快报

 

 

网传柳诒徵先生后人因“分遗产不均”撕毁、烧毁了老先生的藏书。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最近,微信与微博流传柳诒徵先生后人因“分遗产不均”撕毁、烧毁了老先生的藏书。惋惜之余,一些专家也对此提出质疑,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武黎嵩近日表示,网上热传图中被撕的书籍很多其实是柳诒徵长孙柳曾符自己的藏书。柳诒徵所著的《劬堂诗稿》、《青衿周甲述》以及近五十通家书均保存良好,但另一方面,他自己写的几十册日记目前下落不明。柳诒徵的外孙章以昕则表示,确有“撕书”一事,但是发生在几年前。目前,事情的经过尚未得到证实。 

  近日,几张被撕毁的书籍照片在朋友圈流传。发图者称照片里的书籍为史学大家柳诒徵的藏书,“精本全部纵火烧毁,普本撕成碎片,4000元20斤卖掉”,原因则是由于柳诒徵后人“分遗产不均”。许多网友对此感到惋惜和不解,也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5月23日,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武黎嵩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现记者,照片中被撕书籍可以确定为柳诒徵的长孙柳曾符的藏书,而非柳诒徵所有。柳诒徵外孙章以昕则向现代快报记者证实,撕书确有其事,但却是数年前发生在柳曾符(柳诒徵的长孙)家的事,具体原因他们也不清楚。

  “惊闻史学大家柳诒徵先生后人因分遗产不均,把老先生藏书,精本全部纵火烧毁,普本撕成碎片,4000元20斤卖掉。”近日,这段话和几张被撕毁书籍的照片在朋友圈里被热传。资料显示,柳诒徵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图书馆馆长,他的藏书内含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均非常可观。

上传者也表示这些照片是“朋友圈看的,真实与否不知。”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虽然照片的上传者也表示这些照片是“朋友圈看的,真实与否不知。”但眼看着众多书籍就这样被毁坏,还是令不少网友惋惜不已,对毁书行为表示谴责。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武黎嵩就是其中之一。

许多网友都对此感到惋惜和不解,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据我所知,柳诒徵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有年,他本人不藏书,尤其不藏善本,以避嫌疑。”武黎嵩告诉记者,他在南京大学专门从事柳诒徵的文献整理工作,自2009年开始,他就与柳诒徵的亲孙柳曾兴和外孙章以昕保持联络,因此对柳诒徵现存的藏书遗稿情况较为了解。据武黎嵩介绍,柳诒徵自身藏书并不多,在他1949年离开国学图书馆时自身仅有两箱书,其中多为常用书籍,如如《周官正义》、《汉书补注》等。 

  目前,柳诒徵所著的《劬堂诗稿》、《青衿周甲述》以及近五十通家书均保存良好,“所以柳老先生遗稿的主体部分还是十分幸运的,都已经整理完陆续出版了。”武黎嵩说,但目前需要担心的是,柳诒徵自己写的46余册(一说85余册)日记目前下落不明。

柳诒徵

  据武黎嵩介绍,这些日记的主体部分曾被柳诒徵的长孙柳曾符保存。但在柳曾符于2005年去世后,他的后人与亲属始终未与柳诒徵的其他后人进行联络,现在属于“失联”状态,因此也无从得知这些日记现在状况如何。 

  在仔细查看网上热传的几幅图片后,武黎嵩表示,经过他和几位专家鉴别后,可以确定图中被撕的书籍很多都是柳曾符自己的藏书,而非上传者所说的柳诒徵藏书。武黎嵩还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他曾发现有一部分柳曾符所保管的柳诒徵藏书流出并被人买走。因此,武黎嵩非常担心柳诒徵的日记也会遭遇不测,“这些日记的学术价值非常高,它记载了柳诒徵与当时的学界名流社会交往,如果能被发掘研究,几乎可以刷新国内学术界对民国的认识。” 

  5月23日下午,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了柳诒徵女儿柳定生的儿子章以昕 。“可以确定不是近两年的事。”在看了相关图片后,章以昕告诉记者,“撕书”确有其事,但却是发生在几年前,他也不清楚为什么最近又突然热了起来。不过对于书被撕毁的具体原因,章以昕称自己也不很清楚。 

  “这些书都在我大表哥柳曾符家里,他归山后依然在他家里,大嫂与我们一直失联,所以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太清楚。”章以昕表示,他非常希望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建议记者去联络目前正在上海复旦大学任职的柳曾符的独女柳佳。 

  随后,记者多次致电任职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柳佳,均未获接听。 

  延伸阅读

  柳诒徵:为挽救古籍不惜长跪 

  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字翼谋,号劬堂。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教育家、书法家、图书馆学家。1910年来南京,任江楚编译局分纂。之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教授,执教高校凡四十年,造就人才极众。任职东南大学期间,与梅光迪、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成为学衡派代表人物。1927年任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有《历代史略》《国史要义》《中国文化史》等。

柳诒徵书法

  1949年4月22日,刚刚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柳诒徵,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匆匆离开生活了40年的南京,前往上海大儿子处定居。抗战胜利后的三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实在太累了。作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馆长,为了搜求抗战期间流失的馆藏古籍,他四处奔波,已经两度中风。一个月前,他辞去馆长的职务,正式退休。他太需要休息了。 

  临走时,他回望了一眼陶风楼——那个他工作了20年的地方,充满了怜爱与不舍。64年后,当我望着陶风楼时,满满的全是敬意。 

  南京的两个“第一 

  1901年,22岁的柳诒徵从镇江老家来到南京,在中正街(今白下路)江楚编译局任编纂,并拜时任江楚编译局总纂的缪荃孙为师。本擅词章之学的他,在这一年改治史学,并于次年编成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 

  我在南京图书馆见到了这部《历代史略》。全书共六卷八册,上迄唐虞三代,下至明末。它打破了纲鉴的编年形式,每卷各分篇章,系统叙述历代史事沿革,成为新式历史教科书。此书一出,各地争相翻印,以后的历史教科书大多以之为蓝本。而且,根据历史学家张舜徽考证,“历史”一词便由“历代史略”省略而来,至今循用不废。 

  仍然是在当时的中正街上,街北的庐江会馆里还有个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学——思益学堂。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之一。这所小学就是1903年柳诒徵随缪荃孙等人赴日考察教育归来后,与好友陶逊等人创办的。它还是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10年教授生涯 

  在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有一处名为“梅庵”小房子。据东南大学校史馆馆长苏卫平介绍,这所坐北朝南的小房子是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字梅庵)而建,已近百年,当时只是三间茅屋。如今,这里已变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唯一可寻的旧迹恐怕就是房檐下挂着的“梅庵”匾额,而这两个字恰是柳诒徵所书。 

  1908年,柳诒徵受李瑞清之邀,接替刘师培任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1915年,两江师范学堂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改为东南大学。柳诒徵在这里当了10年教授。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武黎嵩老师介绍,这段时期,柳诒徵参与创办了《史地学报》、《学衡》等刊物。而他最富盛名的著作《中国文化史》也是在这里完成。它与柳诒徵在69岁时出版的《国史要义》一样,都是划时代的史学巨著。如今,《中国文化史》已有60多个版本。在武黎嵩看来,这部书可说是奠定了柳诒徵在历史学界的大师地位,开中国文化史研究之先河。 

  让学者住在图书馆看书 

  柳诒徵曾居住在南京四牌楼、南仓巷等地。长期生活在南京的他也因此特别重视江苏和南京地方志的修撰。他身体力行,在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参与《江苏通志》的编写,撰修《礼俗志》《书院志》《社会志》等。除此之外,他还“整理古籍、编印总目、影印珍本、刊布年刊”。 

  而据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徐忆农介绍,最让人称道的是他首创“住读制”,让人住在图书馆内查阅资料,可谓空前绝后。文史大家蔡尚思为写《中国思想史》曾于1934年至1935年在此住读一年,受益匪浅,他甚至将国学图书馆亲切地称为“母校”,将柳诒徵视为“第一恩师”。 

  抗战爆发后,柳诒徵为保护古籍,将馆藏书籍装箱藏于朝天宫地库,部分运至苏北兴化。至抗战胜利回到南京,他便开始多方查找,亲访接收大员,要求发还国学图书馆藏书和书架等设备,为此甚至不惜“长跪以求”。——徐忆农说到这里,数次感叹,这样的气度真是让后人难以想象。 

  最终,馆藏书籍找回了18万册,图书馆也于1946年8月1日恢复开放。 

  保护和搜求书籍的辛苦一般人难以体会,柳诒徵期间还两度中风。心力交瘁的柳诒徵于1949年申请退休,并在这年的4月前往上海儿子处定居,结束了他在南京的生活。 

  遗著正在整理中 

  柳诒徵离开南京时,外孙章以昕才2岁,他对外公的印象基本来自母亲的叙述。他说,母亲柳定生为人正直,一生埋头学问,是与外公的教诲分不开的。“母亲常对我们讲,做人要正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这几句话是章以昕心目中外公的形象,也是外公留给他的最大财富。 

  由于柳诒徵是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被戴上了“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帽子。在章以昕看来,这不仅是对外公的误读,也是对学衡派的误读。他说,学衡派早起的干将,如吴宓、梅光迪等人都有留洋经历,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是很新的,怎么会反对新文化呢?“他们只是反对全盘西化,主张洋为中用,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章以昕说,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是不容易的。 

  至于柳诒徵被人说“脾气不好”、“爱发牢骚”,章以昕更觉得是“胡说”。他读起柳诒徵《我的自述》中的一段话:“我自幼受我母亲的教诲,做诗做文不可好发牢骚,专说苦话,以及攻讦他人,触犯忌讳等等,所以平生谨守范围,固不屑以诗文为干谒谀谄之具,亦不敢用为玩世骂人之武器。”章以昕说,外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学衡》发表的文章,也仅限于对学术的批评,而且笼统指摘,绝没有讦诋个人。被他批评过的梁启超、胡适等人,对他也都很友善。 

  近几年,柳诒徵又被重视起来。章以昕透露,2015年是柳诒徵135周年诞辰,南大将在仙林校区专门辟出柳诒徵先生纪念室,展示柳诒徵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而据武黎嵩介绍,南大历史学系也正在整理出版柳诒徵未刊的诗文、书信,相信这批文献的整理公布,必将使得学界对柳诒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感悟大师 

  寂寞的先哲 

  在民国的历史学家中,既是国民政府的部聘教授、又是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柳诒徵,一个是陈寅恪。二人都是中国史学界泰斗级的人物。柳诒徵执教于南京,陈寅恪执教于北京,时人誉为“南柳北陈”。但在今天,柳诒徵显然没有陈寅恪知名。 

  在当年那个先进知识分子的反传统潮流中,柳诒徵始终执着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即便被斥为“拟古不化”、“冬烘孑遗”也无所畏惧,也依然保持清醒。若不是有这样的学者的坚守,我们甚至难以想象传统文化在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反观如今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人们大概都没有想过,近百年前,有一位先哲曾不惜以牺牲自己名声为代价,为保护中国固有之文化而艰难地努力过。 

  而他,至今仍寂寞着。 

  延伸阅读原载《金陵晚报》2013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柳诒徵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8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