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成交也并非全是精品
精品必然会有与其价值相对等的价格,但天价是否就意味着其必然是精品呢?关于这样的争论,其实早在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亿元时代”和“金融时代”时就曾出现过,但纵然是纠缠了许久的老问题,延续至今却也依旧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公论出现。
2013年曾梵志作品接连在香港以破亿元的价格成交时便曾有过这样的猜测,即市场在行情陷入低谷时所进行的刻意引导,并希望借此来提振市场信心。今天,当类似的事情再次出现于市场前行的关键期时,也势必会引发同样的话题讨论。
朱佩鸿-《我的空间-似 2015-1》-100x100cm-布面丙烯-2015
针对两件破纪录的亿元拍品,业界愿意站出来说话的人似乎并不多,但敢于在这次讨论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有的,著名收藏家、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部负责人郭庆祥就是如此。在针对这两件作品的一次采访中,郭庆祥认为:“吴冠中本身对中国美术界很有影响,对美术教育、美术发展都有所贡献。吴冠中的艺术真正是在继承传统上有自我创新,艺术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周庄》这幅作品的拍卖成交价格是公平的、合理的。”但同时,郭庆祥也十分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周庄》)只是一件吴冠中放大了的普通写生作品,在吴氏作品中并非真正高质量的艺术精品。”
对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郭庆祥一直抱着“是中国非常典型的商业画家,和艺术大师毫不相干”的态度,对于此次张大千《桃花源》的天价成交,郭庆祥同样不甚看好:“张大千始终是个临摹和作伪的画家,流传在世界各地的很多石涛作品都来源于张大千的临摹。临摹古人的绘画不是艺术家应该有的创作态度,更不是继承传统。到了今天还能留下来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创新和发展才是艺术家最重要的东西,张大千缺乏的恰恰是创新精神,不像赵无极、吴冠中等人在艺术上都是有所发展的。举例来说,毕加索很崇拜塞尚,如果他和塞尚画的一样,就不会有毕加索了。毕加索看重的正是塞尚的独创精神,而不是去模仿塞尚。”同时,郭庆祥对于张大千晚年所进行的新泼彩尝试(《桃花源》正是一件泼彩风格的作品)也并不看好:“张大千晚年所谓的创新泼彩作品也不算理想。对比来看,刘海粟的泼彩就饱含着激情,个人的独立思想蕴藏其中。刘海粟为人洒脱,不会讨好别人的想法来画画。张大千的作品却是处处经营、处处讨好藏家和市场,已经不是艺术家创作中自身真挚感情的抒发。像《桃花源》,他怕别人看不懂,就补点小树、小船等,来讨人喜欢。张大千会考虑作品在市场上是否好卖,作品相对就俗气了。而且他为了追求装饰效果,考虑太多,结果是艺术成分少,市场成分多。市场运营虽然成功,却违背了真正的艺术创作态度。”
如果说在郭庆祥看来,吴冠中《周庄》的成交尚属合情合理,那么对张大千《桃花源》成交的评价则是“买家自愿的事”,且在他看来,“破纪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艺术价格和艺术价值不一定成正比。”
郭庆祥的一家之言或许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但在香港苏富比针对破纪录作品的后期宣传里,并未在《桃花源》上花费过多笔墨的做法似乎也隐约透露了点什么。
对作品艺术价值的争议似乎总会伴随着天价艺术品的成交而出现,那么,在如今市场决定价值的现实面前,又是什么在决定着艺术品的天价呢?
刘野《失去平衡》1995年 布面油画 65×65cm
尺幅总能拿来当噱头
以尺幅大小来论价格似乎成为了对艺术品惯用的一种计价方式,拍卖公司也似乎非常乐于拿一件作品的尺幅大小来作为宣传的噱头,诸如“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罕见大尺幅作品”等宣传语经常能伴随一些高价作品的左右,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藏者对于作品价格的判断,甚至造成误读。
其实,以尺幅来论价格一直是书画领域所流行和惯用的计价手段。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传统书画类作品并不以件数作为计价单位,而是以平尺数作为基本的计价单位。比如一件4平尺的国画作品,其每平尺的价格为2万元人民币,那么这件作品的最终价格也就是8万元人民币。但这种情况原本并不存在于油画等艺术门类的论价体系当中,只不过,在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导之后,将原本只属于传统书画领域的计价手段搬到了油画等现代艺术的门类当中,也才有了今天大家所习以为常的以作品尺幅大小来决定其最终价格的局面。
郑宏祥 《二维之上的二维:教皇方济各》 纸本水彩、丙烯 40.6cm x 44.7cm 2015年
再以这次春拍中出现的两件破纪录作品为例。保利香港在针对吴冠中《周庄》的宣传中,就出现了“《周庄》为目前出现于市场上尺幅最大的油彩作品,其珍贵难得可见一斑,在研究吴冠中创作脉络与风格上具有关键而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地位,不论从主题的代表性还是尺幅与年代的重要性来看,皆是艺术家的一时之选,代表了吴冠中一甲子的创作生涯完满圆熟的成就。”但就是这样一件被拍卖公司视为“代表了艺术家一甲子的创作生涯完满圆熟的成就”的作品,却在郭庆祥眼中变成了“只是一件吴冠中放大了的普通写生作品”。此时,藏家与拍卖公司在面对同样一件作品时所出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十分耐人寻味。
以尺幅论价格正成为当前盛行于拍卖市场的常态,回望过往的所有破纪录的天价作品,不论是纸本的传统绘画,还是当代的架上绘画,都有着“尺幅巨大”的共同特性,而这种源于市场刻意诱导的必然结果,也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留下了余毒。过分追求画面尺幅的巨大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通病,这不得不说是艺术创作上的悲哀。
以大为美,以大为衡量艺术价格乃至艺术价值的标准,实在是误入歧途而不自知啊。